·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 可与言:可以跟他交谈的时候。
· 隐:隐瞒,藏私。
· 释义:在应该交谈的时候却不交谈,这叫做隐瞒。
·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 气色:脸色,神情。指对方的情绪和接受状态。
· 瞽:音 gǔ,盲人。
· 释义:不观察对方的脸色神情就贸然说话,这如同瞎子一样。
【现代翻译】
所以,(在与他人交流时,)还没到能与他深入交谈的时机,却急于去说教,这叫做急躁;到了可以与他交谈的时机,却故意隐瞒不说,这叫做藏私;不看对方的脸色和反应就自顾自地说话,这叫做有眼无珠。 真正的君子不急躁、不藏私、不盲目,总是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谨慎而恰当地行事。
创作背景与思想根基
1. 荀子与《劝学》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兼具儒家礼治思想与法家现实主义色彩。《劝学》是《荀子》一书的开篇之作,核心在于系统阐述学习的意义、规律、方法以及应有的态度。
2. “积伪”与“礼”的学习观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是后天人为(“伪”)努力的结果。因此,学习是一个“积善成德” 的漫长过程,需要师法的引导和礼的规范。他强调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虚心专一。
3. 交流的“时机”与“对象”
在上述思想下,荀子认为有效的知识传递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需要条件的双向互动。他提出,求教者必须态度恭敬(“礼恭”)、言辞顺达(“辞顺”)、神情专注(“色从”),教育者才应与之深入探讨“道”的精髓。这体现了儒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启发式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