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 指周幽王与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
· 亦必可知也: 也一定是能够推知的。
翻译:
(更何况)申国和吕国正国力强盛,他们又深爱着太子,(那么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会采取的行动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着作介绍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了西周中期至春秋末期(约公元前990年至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重要人物、言论和史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故又名《春秋外传》。其特点是以记“言”为主,通过贵族士大夫的谏言、议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文风古朴,思想深刻,富含政治智慧。
典故背景
1. 周幽王乱政: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黜了原配申后以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举动严重破坏了宗法制度,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危机。
2. 外戚势力的角色:被废的申后是申侯的女儿,太子宜臼是申侯的外孙。在宗法社会中,外戚(母族、妻族)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尤其在涉及储君废立时,其利益与立场至关重要。
3. 史伯的预言:史伯的分析洞察了人性的弱点和政治的联动机理。他明确指出:
· 实力因素:申、吕是“方强”的诸侯,拥有干预中央政事的军事能力。
· 情感与利益因素: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对太子有着“隩爱”。这种爱,既是亲情,也关乎他们自身家族在未来权力格局中的地位(太子登基,他们就是尊贵的国戚)。
· 逻辑推论:因此,当太子被废,利益受损时,实力强大的申、吕绝不会坐视不管。史伯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申侯联合缯国和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随后,诸侯们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为周平王,开启了东周时代。
寓意
1. 情感是政治的重要变量:这句典故深刻地揭示了在冷冰冰的权力算计之外,情感(尤其是血缘亲情)是驱动历史发展、影响政治决策的强大而深刻的力量。“隩爱”这种深厚的情感,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