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yù(郁),水边。《礼记·大学》:“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淇:水名。猗猗:美盛的样子。)
我们来到“隩”字的又一个重要变体——“澳”。这句出自《诗经》并被《礼记·大学》引用的名言,展现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修身意象。
故事原文与上下文
这句话的原文并非一个故事,而是一首赞美的诗歌。它最早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后被收录在《礼记·大学》中,作为阐述“修身”思想的权威例证。
在《大学》的第三章(经一章之后)中,原文在解释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之后,开始详细论述“修身”的重要性,并将其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为了说明君子如何通过学习和修养使自己德行光辉,作者引用了《诗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诗经》上说:“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绿色的竹子郁郁葱葱、婀娜茂盛。有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他研究学问如同加工骨角,不断切磋;他修养德行如同雕琢美玉,反复打磨。他内心庄重而宽厚,仪表威严而显赫。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真是令人终生难忘啊!”)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如切如磋”,是说他求学的态度;“如琢如磨”,是说他自我修养的功夫;“瑟兮僴兮”,是说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敬畏;“赫兮喧兮”,是说他威严的仪表;“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说他高尚的品德达到了至善的境界,所以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注释及翻译
· 《诗》云: 《诗经》上说。
· 瞻: 看,眺望。
· 彼: 那。
· 淇: 淇水,一条位于当时卫国境内的河流。
· 澳: 音yù,通“隩”。指河水弯曲回转之处。请注意,此处的“澳”是地理概念,与“深爱”或“室内”的含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