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pā,通“葩”。花。《大戴礼记·夏小正》:“拂桐芭。”(拂:拂拭。)
我们来深入解析《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拂桐芭”这一记载。这句简洁的文本背后,蕴含着一部古老的历法,以及华夏先民与自然同频共振的智慧。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 原文:
三月:参则伏。摄桑。委杨。?羊。?则鸣。颁冰。采识。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祈麦实。拂桐芭。
> (节选自《夏小正·三月》)
· 关键注释:
· 拂:轻轻擦拭、拂拭。在这里引申为触碰、轻抚,形象地描述了梧桐花蕾初绽、仿佛被春风拂开的动态。
· 桐:指梧桐树。
· 芭:这是一个通假字,同“葩”,意为花、花蕾。因此“桐芭”即“桐葩”,就是梧桐树的花。这与唐诗中“芭叶”指芭蕉叶不同,需注意区分。
· 白话翻译:
到了三月:参星在黄昏后隐没不见。整理桑树。杨柳茂盛地垂下枝条。喂养羊群。麋鹿开始鸣叫。官府分发冰块。采摘草药。妇女和孩子们开始养蚕。专心从事蚕室的工作。祈祷麦子能结出饱满的颗粒。这时候,梧桐树也开始绽放它的花朵。
着作介绍
《大戴礼记》 与 《夏小正》
· 《大戴礼记》:又称《大戴礼》,是西汉礼学家戴德 编选的一部儒家经典汇编。它和其侄戴圣编选的《小戴礼记》(即今通行的《礼记》)齐名,但后来《小戴礼记》影响更大,《大戴礼记》则一度散佚不全。
·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式历书,被认为是夏代历法的遗存,因此冠以“夏”名。它由戴德收录进《大戴礼记》中,得以流传至今。其内容极其古朴简洁,按一年十二个月份,记载了每个月的星象、物候、气象以及相应的农事、政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