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5节4 拔bá,“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翻译:

孟子说:“圣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是同类。(但圣人)远远超出了他所属的同辈,高高地突起于聚集的人群之中,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二、 创作背景

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时期,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何谓真正的“勇气”和“不动心”,进而延伸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和学派相互激荡。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肩负着扞卫和发展孔子学说的使命。

2. 对话背景: 在本次讨论中,公孙丑问孟子,是否已经达到像古代勇士孟施舍、北宫黝那样的“不动心”境界。孟子否定了这种比较,认为真正的“不动心”源于内在的道德仁义。随后,他们讨论了伯夷、伊尹和孔子等圣人的境界。正是在这个语境下,孟子为了说明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用了“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这个比喻。

3. 孟子的意图: 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孔子的典范形象。在当时,有人将孔子与其他贤人(如伯夷、伊尹)相提并论。孟子则认为,孔子是集大成的“圣之时者”,其伟大是空前绝后的。因此,他用这个生动有力的比喻,来强调孔子的卓越和独特性。

三、 寓意解读

“出类拔萃”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它描述的卓越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群体对比中显现出来的。

1. 卓越源于平凡,又高于平凡: 孟子首先肯定“圣人之于民,亦类也”,说明圣人并非异类,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共同的人性基础。这给予了所有人“见贤思齐”的希望和可能。

2. 卓越的标志是“出”与“拔”: “出”是横向的比较,指水平、境界的超越;“拔”是纵向的凸显,指在群体中如山峰般耸立,引人注目。这两个字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动态的、压倒性的优势。

3. 内在德性的卓越: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里,这种“出类拔萃”的核心并非指权势或财富,而是指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和思想智慧的至高境界。孔子正是以其“仁”的思想、中庸的智慧和对文化的整理传承,成为了那个“萃”中之“拔”。

四、 现实论述

“出类拔萃”的寓意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

1.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追求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