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6节 胈bá,“腓无胈”

· 现代汉语翻译:

大禹治理洪水,疏导江河,连通了四方外族和中原九州。治理的名山有三百,支流有三千,小沟小渠数不胜数。禹亲自拿着盛土和挖土的工具,汇合天下的河流。(他长年劳作,)腿肚子上没有一点肥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暴雨洗头,狂风梳发,终于安置了万国诸侯。禹是一位大圣人,但他仍如此为天下事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创作背景

这段话出自《庄子·杂篇·天下》,该篇被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学术史着作之一,旨在评述先秦时期各派学说的要旨与得失。

1. 庄子的意图:庄子及其后学在此文中,并非单纯讲述大禹的故事,而是将其作为批判墨家学说的一个参照。墨家主张“节用”、“非乐”,并要求门徒“以自苦为极”(把自身受苦作为行为的准则),模仿大禹的作风。

2. 被“工具化”的禹:在庄子看来,墨家只学到了大禹外在的劳苦形态(“腓无胈,胫无毛”),却丢失了其内在的圣王精神与顺应自然的天道。庄子引用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是大圣禹的劳苦,也应是合乎“道”的不得已而为之,而不应成为一种刻意追求的道德枷锁。

寓意解读

“腓无胈”这个极富画面感的细节,承载着多层次的寓意:

1. 极致奉献与身体牺牲:它是最为直观的奉献精神的象征。为了一个崇高的公共目标(治水安民),领导者身先士卒,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达到了肉身奉献的极致。

2. 实践出真知:它强调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真正的功业不是空谈出来的,而是用双脚丈量、用双手开拓出来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力行近乎仁” 的实践理性。

3. 对“形式化”苦行的批判(庄子本意):从庄子的哲学视角看,这个意象也是一种警示。它提醒人们,如果仅仅模仿这种外在的劳苦形式,并将其标榜为道德本身,就可能走向 “以形劳伤其天性” 的歧路。真正的“道”在于内心的通达与顺应自然,而非外在的自我折磨。

现实联系与论述

“腓无胈”的精神意象,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我们深刻的共鸣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