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忧心如熏:我的忧思之心如同被烟火熏烤一样难受。
· 群公先正:指前代的公卿贤臣的神灵。
· 则不我闻:即“则不闻我”,都不理睬我的祈祷。
· 昊天上帝:伟大的上天上帝啊。
· 宁俾我遯:难道非要让我陷入(如此)困窘的境地吗?宁,难道。俾,使。遯,通“遁”,困厄,逃亡。
白话翻译:
旱情已经异常严重,山川草木枯竭殆尽。
旱神魃正在肆意为虐,大地如同被烈火灼烧。
我心中畏惧这酷暑,忧愁的心仿佛在被烟熏火燎。
前代的公卿先王们,对我的祈祷充耳不闻。
高高在上的苍天上帝啊,难道真要让我走投无路吗?
三、 典故介绍:旱魃
“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非常着名的灾异形象。
· 起源: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出自《诗经·云汉》。在更早的神话传说中,旱魃的形象是天女。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与黄帝大战,黄帝请来天女“魃”助阵。她体内蕴藏着巨大的热量,所到之处风雨止息,赤地千里,最终帮助黄帝击败了能呼风唤雨的蚩尤。但战后,女魃却无法再回到天上,只能留在人间,她所居之地便常年不雨,因此被称为“旱魃”。
· 形象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旱魃的形象从一位身份高贵的“天女”逐渐妖魔化、恐怖化。在汉代的文献中,她变成了一个“目在顶上,衣青衣”的怪物。到了明清时期,旱魃更是与僵尸传说结合,演变成了导致一地干旱的鬼怪(通常是新下葬的尸体所变),民间常有“打旱骨桩”、“烧旱魃”的习俗,即通过毁坏被认为是旱魃化身的坟墓或尸体来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