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9节 【旱魃bá】“旱魃为虐,如惔tán如焚”

因此,“旱魃为虐”不仅仅是在描述干旱现象,更是在用一个古老而可怕的神话形象,来渲染灾难的非同寻常和令人绝望的氛围。

四、 寓意与内涵

这句诗及其所在的篇章,蕴含了多重深刻的寓意:

1. 君权神授下的天人感应:在周人的观念中,君主是“天子”,其权力由上天授予。如果人间出现巨大的自然灾害,被认为是上天对君王失德的警示和惩罚。因此,诗中周宣王的“忧心如熏”和虔诚祈祷,不仅是为灾情焦虑,更是对自身统治合法性和德行的一种深刻反省和恐惧。

2. 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作为一首君王的自述诗,它表达了最高统治者面对灾难时,对百姓生计的忧虑。虽然其核心是维护统治,但客观上反映了早期儒家所倡导的“民本”思想萌芽——君主的命运与民众的福祉紧密相连。

3. 人类在自然伟力前的无力感:“如惔如焚”四个字,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所感受到的渺小、无助和煎熬。无论地位多么尊崇,在天地之威面前,同样会感到恐惧和绝望。

五、 结合现实的论述

《云汉》所描绘的场景,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其核心主题——人类文明与极端气候的对抗——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以另一种形式变得更加尖锐和全球性。

1. 从“旱魃”到“全球变暖”:古代的“旱魃”是神话想象中的具体灾神,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则是名为“全球变暖”的、由人类自身活动所加剧的现代“旱魃”。它同样带来“如惔如焚”的极端高温天气、持续的干旱、肆虐的森林大火。2022年长江流域的罕见大旱、近年来澳大利亚和北美创纪录的山火,都是这现代“旱魃”的具象化表现。

2. 从“君王祈雨”到“全球治理”:周宣王的应对方式是向上天祈祷,寄托于神灵。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在科技不发达情况下,面对自然力量的局限性。今天,我们的应对方式则是科学预警、技术抗旱和国际合作。我们通过气象卫星监测、人工影响天气、建设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来对抗干旱。这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进步和科技的力量。

3. 不变的内核:敬畏与责任:

· 对自然的敬畏:古代因“天人感应”而对自然怀有敬畏。今天,我们更应基于科学认知,树立起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敬畏。我们不能再将自然视为可以无限索取和征服的对象,否则“旱魃为虐”的悲剧将在全球尺度上不断重演。

· 领导者的责任:诗中的周宣王将灾异与自身德行挂钩。今天的领导者,其责任则体现在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环保政策、推动能源转型、履行碳减排承诺上。一个国家的“德政”,在当代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结论: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不再只是一句古老的哀歌。它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与挑战。它提醒我们,尽管科技已高度发达,但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异常敏感的时代。面对这个由我们自己部分造就的现代“旱魃”,我们需要的不是向虚幻的神灵祈祷,而是拿出超越古人的智慧、勇气和全球性的责任感,共同应对这场“如惔如焚”的生存考验。这或许是这首古老诗歌留给今天最深刻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