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明堂: 儒家典籍中记载的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建立明堂是儒家政治理想的重要一环。
11. 申公: 当时着名的儒家学者,精通《诗经》。
12. 让上: 责备皇上(汉武帝)。
翻译:
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向汉武帝建议,以后国家的政事不要再向窦太后(东宫)请示。窦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于是罢免并驱逐了赵绾、王臧等人,并且免去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职务。
(上下文翻译)窦太后喜好黄老学说,皇帝、太子以及窦家的外戚们都不得不读《老子》,尊奉黄老之术。赵绾、王臧请示汉武帝,想要建立明堂来接受诸侯的朝见,但他们不懂得具体该如何操办,就向汉武帝推荐了他们的老师申公。于是汉武帝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用四匹马驾的安车(一种可以坐乘的安稳马车,用于征召贤士)去迎接申公。……太皇窦太后喜好老子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她抓住了赵绾、王臧的一些过错(可能包括“请无奏事东宫”这件事以及其他被举报的过失)来责备汉武帝。汉武帝因此废止了建立明堂的计划,把赵绾、王臧都交给司法官吏查办,后来这两人都在狱中自杀了。申公也因病为由被免职回乡。
典故介绍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 “罢黜赵绾、王臧” 或 “建元新政的失败”。
背景:
汉武帝即位时年仅16岁,雄心勃勃,希望改变汉初以来“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转而采取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方略。他任命喜好儒学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组成了一个倾向于儒家的领导核心。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立明堂”、制定新的朝仪等,其核心举措是赵绾提出的“请无奏事东宫”,意图剥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掌权者——信奉黄老思想的窦太后——的权力,让年轻的汉武帝亲政。
过程与结果:
这一举动直接触怒了窦太后。作为历经三朝、在宫廷中根基深厚的老太后,她迅速发动反击。她利用自己的权威,严厉惩罚了这些儒生官员:赵绾、王臧下狱自杀,窦婴、田蚡被免职。汉武帝的第一次儒学改革尝试,在其祖母的铁腕下彻底失败。
意义:
这个事件是西汉前期政治思想斗争的一个高潮。它标志着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帝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争夺。窦太后的胜利表明,当时黄老学说的势力依然强大,年轻的皇权尚无法与之抗衡。这次失败也为日后汉武帝在窦太后去世后(公元前135年),重新起用田蚡,并最终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埋下了伏笔。
寓意
这个历史故事蕴含着多重深刻的寓意:
1. 改革需要时机与实力: 任何重大的改革,尤其是触及根本思想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汉武帝和赵绾等人低估了反对势力的强大和改革的难度,在没有足够实力和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总攻”,导致了惨痛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