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它背后蕴含的军事思想非常深刻,是孙子“军争”思想的核心体现之一。
1. 背景:军争之难
《军争篇》开篇即言:“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指两军争抢制胜条件,如有利地形、战机等。这其中必然包含艰苦的急行军。孙子深刻地认识到,长途奔袭会对军队造成巨大的非战斗减员。
2. 关联典故:“百里而争利”
在同一篇中,孙子详细论述了急行军的危害: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意思是:奔走百里去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因为强壮的士兵先到,疲弱的士兵掉队,这种做法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按时到达战场。
3. 寓意与军事思想
· 客观规律的揭示: “劲者先,罢者后”首先是一个无情而客观的物理规律和生理规律。它指出,任何军队在持续的压力和消耗下,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愈弱。
· “治力”的关键: 孙子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指出这个现象,而在于如何利用和应对它。对于己方,要善于“治力”,即管理军队的体力,保持己方的“劲”,避免成为“罢”。对于敌方,则要设法使其“罢”,然后以我之“劲”,击彼之“罢”。这正是“以逸待劳”的精髓。
· 系统思维的体现: 这句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夺气”(打击士气)、“治心”(扰乱军心)共同构成了孙子的“士气-心理-体力”三位一体的作战理论。一支疲惫(罢)的军队,其士气(气)必然低落,将领的决心(心)也容易动摇。
三、 现实论述
“劲者先,罢者后”的原理,远超军事领域,精准地映射了当今社会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竞争的常态。
1. 在个人成长与发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