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2节4 靶bǎ,靶子

靶(把)bǎ,靶子(晚起意义)。

“靶子”一词,如今多指射击的目标或被人攻击、批评的对象。追溯其渊源,“靶”字最初的含义却与此不同,并在历史长河中衍生出丰富的文化意涵。

一字双音:从马缰到目标

“靶”字最初读作bà。《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辔革也”,即皮制的马缰绳。例如,《汉书·王褒传》中“王良执靶”的“靶”便指缰绳。

“靶”也指器物上便于手握的部分,即“柄”,此义后用“把”字表示。如《北齐书》记载的“以骨为刀子靶者”,以及《红楼梦》中提到的“靶儿镜子”,都指器物的把手。

“靶”字读作bǎ,指射击的目标,是较为晚起的意义。例如,元代王实甫在《丽春堂》中写道:“靶内先知箭有功”,这里的“靶”就是箭靶。

下表清晰地展示了“靶”字含义的演变历程:

时期/来源 读音 主要含义 例句/说明

《说文解字》/汉代 bà 马缰绳 《汉书·王褒传》:“王良执靶。”

古代用法(如《北齐书》) bà 器物的把手 “以骨为刀子靶者”,此义后世多用“把”字表示。

元代/后世 bǎ 射击的目标 王实甫《丽春堂》:“靶内先知箭有功。”

现代汉语 bǎ 被攻击或批评的对象(比喻义) 沙汀《煎饼》:“拿他当靶子攻击党。”

典故中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