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节3 讴(讴)ou,“阳河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创作背景探析

要理解这两句诗,我们需要回到曹植所处的时代:

1. 时代风潮:建安宴饮文化的缩影

· 这两句诗是建安时期贵族宴饮文化的真实写照。当时,邺下文人集团(以曹氏父子为核心)常聚宴游,诗酒唱和。宴会成为展示才情、交流情感的重要场合。

· 诗中描绘的“奇舞”、“名讴”正是这种奢华宴饮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元素,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风尚。

2. 个人境遇:曹植的“两个世界”

· 此诗约作于曹植生涯的前期(曹操在世时)。此时他作为才华横溢的公子,深得父亲宠爱,生活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中。诗中的歌舞升平,正是他此时优渥生活与昂扬心态的投射。

· 然而,在这繁华景象之下,已暗藏危机。曹植与兄长曹丕的太子之争日趋激烈。宴会上的欢笑,或许也掺杂着政治上的焦虑与不安。表面的欢乐,可能是一种对内心忧虑的掩饰。

3. 文学传统:乐府诗的个人化表达

· 《箜篌引》本为乐府旧题,相传与“公无渡河”的悲情故事有关。曹植借用此题,却注入宴饮内容,体现了建安诗人对乐府民歌的改造与创新。

· 他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转向了对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体验的更细腻抒写。

寓意与影响

这两句诗及其所在诗篇的深意远超字面:

· 生命意识的觉醒:在极尽欢愉的歌舞描写之后,全诗陡然转向对“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的时光感叹。这形成了乐极生悲的强烈反差,深刻地揭示了建安文人共通的生命忧患意识——在动荡时代中对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敏锐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