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凤城重逢情意浓 公孙杨逝梦成空

可徐凤年却依旧平静地看着他,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公孙兄,你觉得这样做,真的能为西蜀报仇吗?你口口声声说忠于西蜀,可你看看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 —— 为了报仇,不惜勾结北莽,出卖北凉情报,哪怕这会让更多无辜的人陷入战乱之中。你口口声声说重视鱼龙帮的情义,可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北莽与北凉开战,鱼龙帮的兄弟,包括刘小姐和王大石,都会被卷入其中,性命难保。你所谓的‘忠义’,不过是愚忠罢了;你所谓的‘报仇’,不过是在宣泄自己的私愤罢了。”

徐凤年的话,像一把把尖刀,狠狠扎在公孙杨的心上。他脸上的慌乱渐渐褪去,杀意在眼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他放下手中的短刀,双手抱头,痛苦地说道:“我…… 我只是想为西蜀报仇,想为死去的族人讨个公道…… 我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可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啊!”

“这些年,我活在国仇家恨中,没有一天敢忘记西蜀覆灭时的惨状,没有一天敢忘记先帝和族人的牺牲。我看着那些刺杀北凉王徐骁的人,一个个死在北凉铁骑之下,却依旧不甘心。我知道自己武功不如从前,从二品降到了三品,根本近不了徐骁身,可我还是想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为北莽传递情报,能给北凉添点麻烦也好。”

“我以为这样做,就能减轻心中的愧疚,可我没想到,自己活得竟如此狼狈,如此可笑。我像一条狗一样,在北莽和北凉之间周旋,为了报仇,不惜出卖朋友,不惜牺牲无辜之人。若真有一天北莽踏破北凉,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我又何尝不是罪人?”

公孙杨说着,泪水从眼角滑落。他猛地站起身,双拳狠狠砸在自己的太阳穴上,口中喃喃道:“罢了,罢了…… 这样活着,太累了……” 话音未落,他便倒在地上,没了气息。

徐凤年看着倒在地上的公孙杨,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在刘妮蓉和鱼龙帮众人眼中,公孙杨或许是被他 “逼死” 的;可在他眼中,公孙杨是为了鱼龙帮,为了那些他在乎的人,选择了自我了结。这对公孙杨来说,或许才是最好的解脱 —— 摆脱了国仇家恨的束缚,摆脱了内心的煎熬,终于可以安心地去见那些死去的族人了。

徐凤年走出房间,夜色正浓,寒风呼啸。他抬头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感慨万千。公孙杨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生于门阀世家,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因家国覆灭,沦为亡命之徒。他一心想为家国报仇,却走错了路,最终只能以死解脱。

或许,对公孙杨来说,下辈子做个单纯的江湖人,没有家国的重担,没有仇恨的束缚,能自由自在地闯荡江湖,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比生在门阀世家幸福得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自己的过往。可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再怎么纠结,再怎么悔恨,也无法改变。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行,只会让自己步履维艰,日日喘不过气,时时深陷在痛苦的回忆中,无法自拔。

人生在世,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不断变得更好。可当压力变成了无法承受的负担,当过往变成了无法摆脱的枷锁,我们便要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放下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放下那些只会让自己痛苦的仇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去迎接新的生活,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徐凤年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向客栈走去。他知道,公孙杨的故事,会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回忆,时刻提醒着他 —— 珍惜当下,放下过往,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

正所谓:

敦煌城主是薯姑, 姑逝传位红薯续。

徐骁授意薯归城, 世子寻薯赴途路。

敦煌城中情意笃, 夫妻之实终得付。

红薯首承世子心, 一月相伴多眷顾。

世子续游北莽去, 红薯怀身孕暗护。

恐为软肋祸世子, 孕事深藏不表露。

忆起鱼龙公孙杨, 西蜀遗民身份露。

恨缚此生心已悟, 交心之后自寻故。

外人皆道世子逼, 唯有二人知命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