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唐代宗李豫:在乱世烂摊里捡江山的“佛系”帝王

安史之乱刚平,西边又出事了。吐蕃趁着唐朝兵力空虚,带着二十万大军攻打长安。吐蕃这支部队可不是善茬,之前就经常骚扰唐朝的河西、陇右一带,现在见唐朝刚打完仗,立马趁虚而入。

当时长安城里的守军不多,李豫赶紧派太监程元振去调兵。可程元振是个嫉贤妒能的主儿,之前因为跟大将郭子仪有矛盾,就故意扣下调兵的圣旨,没把消息传给郭子仪。等吐蕃兵快到长安时,李豫才知道守军根本挡不住,只好带着太子、嫔妃们往陕州跑——跟他爷爷李隆基当年的处境一模一样。

小主,

吐蕃兵打进长安后,没找到李豫,就立了个叫李承宏的宗室子弟当“傀儡皇帝”,还在城里抢了三天三夜,把皇宫里的珍宝、宫女都掳走了。关键时刻,还是郭子仪站了出来。郭子仪当时手里没多少兵,就用了个“疑兵计”:派士兵在长安城外插满唐军的旗帜,又让老百姓在城里散布“郭子仪带百万大军回来了”的消息。吐蕃兵本来就心虚,听说郭子仪来了,连夜撤出了长安。

李豫听说长安收复了,才敢从陕州回来。刚进皇宫,就看见宫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连他办公的龙椅都被吐蕃兵搬得不见了踪影。李豫气得直跺脚,当即把程元振找来问责。程元振吓得跪地求饶,李豫本来想杀了他,可念在他之前帮过自己(收拾张皇后),就免了他的死罪,把他贬为庶民。经此一役,李豫才算明白:太监掌权没一个靠谱的,以后可不能再让太监干政了。

可麻烦还没完。安史之乱平定后,那些投降的叛军将领,李豫没敢杀——怕杀了他们再激起兵变,就把他们封为节度使,让他们继续管辖河北、河南的一些地方。这些节度使表面上听唐朝的话,暗地里却把辖区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收税、征兵都自己说了算,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比如李怀仙,当了幽州节度使后,就把幽州的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朝廷派去的官员,他要么架空,要么赶走。《新唐书》里说这些节度使“拥强兵,据土宇,政令自出”,成了唐朝的“国中之国”。

李豫也想收拾这些节度使,可手里没兵没粮——平安史之乱花光了国库,吐蕃又抢了一把,朝廷根本没钱养兵。只好跟这些节度使“妥协”:只要你们不造反,按时给朝廷交一点税,朝廷就不管你们的事。就这么着,唐朝的“藩镇割据”算是埋下了根,以后的皇帝,都得跟这些节度使斗智斗勇。

李豫这辈子,最信任的大臣就是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的“救火队长”,安史之乱时帮肃宗收复两京,吐蕃入侵时又帮李豫收复长安,堪称大唐的“定海神针”。可就是这么个功臣,却总有人嫉妒他,想害他。

有一回,一个叫鱼朝恩的太监(这也是个掌权的太监),故意在郭子仪的府邸旁边建了座寺庙,还在寺庙的塔楼上装了个望远镜,天天盯着郭子仪家的动静。郭子仪知道后,不但没生气,还把家里的大门、侧门都敞开,让鱼朝恩看个够。有人问郭子仪:“将军您不怕别人算计您吗?”郭子仪笑着说:“我家大业大,要是把门关上,别人肯定会说我想造反;我把门敞开,别人一看就知道我没鬼,也就不会害我了。”

李豫听说这事儿后,对郭子仪更信任了。有一回郭子仪进京述职,李豫亲自到宫门口迎接,还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劳啊!”(《旧唐书·郭子仪传》)后来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李豫的女儿升平公主,小两口吵架时,郭暧气不过,说:“你爹是皇帝又怎么样?我爹还不想当皇帝呢!”升平公主哭着跑回宫里告状,李豫听了却笑着说:“他说的是实话,要是郭子仪想当皇帝,这江山早就不是我的了。”还劝公主回去跟郭暧好好过日子。就凭这份信任,郭子仪这辈子都对李豫忠心耿耿。

但李豫也不是软柿子,对那些奸臣、贪官,他下手一点不含糊。比如宰相元载,这人很有本事,帮李豫处理了不少政务,可后来却变得贪得无厌,不但收受贿赂,还把朝廷的官职当成商品卖——谁给的钱多,谁就能当大官。有一回,元载的一个亲信想当京兆尹(长安市市长),给了元载十万贯钱,元载立马就帮他办成了。

李豫早就知道元载贪赃枉法,可一直没动手——因为元载手里有不少朝廷的秘密,还跟一些节度使有勾结。直到后来,元载越来越过分,居然想瞒着李豫跟吐蕃议和,李豫才下定决心收拾他。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李豫派禁军突袭元载的府邸,搜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有好几百石的胡椒(当时胡椒是奢侈品,比黄金还贵)。李豫看着这些赃物,气得说:“元载这是把国库都搬自己家了!”当即下令把元载处死,还把他的家产抄没充公。

收拾了元载,李豫又提拔了杨绾、常衮当宰相。杨绾是个清官,上任第一天就把自己的马车换成了普通的牛车,还下令禁止官员穿华丽的衣服。官员们见宰相都这么节俭,纷纷跟着效仿,长安城里的奢侈品价格一下子跌了一半。李豫见了很高兴,说:“杨绾当宰相,天下人都跟着变俭朴了,这才是我要的好官啊!”(《新唐书·杨绾传》)

李豫虽然是皇帝,可家里的事也让他头疼。他这辈子最爱的女人,是沈氏(也就是后来传说中的“沈珍珠”)。沈氏是江南人,长得漂亮,还很有才华,李豫当广平王的时候就娶了她,两人感情很好,还生了个儿子叫李适(后来的唐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