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虽然“怠政”,可在他统治期间,大明却打了三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这三场战争,大明都打赢了,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乎拖垮了大明的国力。
先说说宁夏之役。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 年),宁夏的将领哱拜起兵造反。哱拜本来是蒙古人,后来投降了明朝,被封为宁夏副总兵。可他觉得自己功劳大,待遇低,心里不满,就联合蒙古的一些部落,起兵造反,占领了宁夏城,还想攻占陕西,进而夺取整个西北。
万历接到奏报后,虽然不想管,可要是哱拜真的占领了西北,大明就会失去重要的粮食产地和边防要地,所以他只能派军队去镇压。他任命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率军五万,去宁夏平叛。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打仗很有本事。他率军到了宁夏后,没有急着攻城,而是先切断了哱拜的粮道和水源,把宁夏城团团围住。哱拜的军队没了粮食和水,很快就乱了阵脚。李如松趁机率军攻城,只用了一个月,就攻破了宁夏城,斩杀了哱拜,平定了叛乱。
宁夏之役,大明虽然打赢了,可也花费了两百多万两银子,还损失了一万多士兵。
再说说朝鲜之役。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 年),小日本的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想侵略中国,可他觉得直接打中国太难,就先派兵侵略朝鲜,想以朝鲜为跳板,再进攻中国。小日本军队很快就占领了朝鲜的大部分地区,朝鲜国王李昖逃到明朝边境,向万历求救,说“要是明朝不帮朝鲜,小日本下一步就会进攻明朝”。
小主,
万历一开始不想派兵,觉得朝鲜是外国,跟大明没关系。可大臣们劝他:“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要是朝鲜被小日本占领,大明的东北边境就会暴露在小日本的威胁之下,到时候麻烦就大了。”万历想了想,觉得大臣们说得有道理,就决定派兵支援朝鲜。
他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四万,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李如松打仗很勇猛,刚到朝鲜就率军攻占了平壤,斩杀小日本一万多人,小日本军吓得纷纷向南逃窜。可日本军队并没有撤退,而是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设下埋伏,想伏击李如松的军队。李如松识破了小日本的计谋,率军反击,虽然打退了日本军队,可自己也损失了不少士兵。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七年,双方打打停停,都打得筋疲力尽。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 年),丰臣秀吉病死,小日本失去了主帅,开始撤退。明朝和朝鲜的军队趁机追击,在露梁海战中大败日本军队,斩杀日本兵两万多人,彻底把日本军队赶出了朝鲜。
朝鲜之役,大明虽然打赢了,可花费了七百多万两银子,损失了三万多士兵,而且还让东北的边防变得空虚——因为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到朝鲜打仗了,东北的女真部落趁机崛起,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最后说说播州之役。播州(今贵州遵义)是杨氏家族的世袭领地,从唐朝开始,杨氏家族就统治着播州,到了明朝,杨家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 年),播州土司杨应龙起兵造反。杨应龙觉得自己势力大,明朝管不了他,就率军攻占了贵州、四川的一些州县,还杀了不少明朝的官员。
万历接到奏报后,派李化龙为总督四川、湖广、贵州军务,率军二十万,去播州平叛。李化龙采取“分兵多路,四面围攻”的战术,把杨应龙的军队分割包围。杨应龙的军队虽然勇猛,可寡不敌众,很快就节节败退。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 年),李化龙率军攻占了播州的首府海龙囤,杨应龙自杀身亡,播州之乱被平定。
播州之役,大明虽然打赢了,可也花费了三百万两银子,损失了两万多士兵。
“万历三大征”,大明虽然都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总共花费了一千两百多万两银子,相当于大明三年的国库收入,损失了六万多士兵。而且,为了筹集军费,万历还加重了赋税,派太监去地方上“矿税监”,疯狂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造反不断。
《明史·神宗本纪》里说:“宁夏、朝鲜、播州三役,费帑金数百万,国用大匮。”意思就是宁夏、朝鲜、播州这三场战争,花费了几百万两银子,导致国家的财政陷入了困境。这场“胜利”,就像一剂“强心针”,虽然暂时让大明看起来很强大,可实际上却加速了大明的衰败——国库空了,士兵少了,老百姓怨声载道,大明就像一个外表强壮、内部却早已腐烂的巨人,只要轻轻一推,就会倒下。
万历中后期,朝堂上除了“立储之争”,还有一场更可怕的斗争——东林党与齐楚浙党的“党争”。这场斗争,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 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把整个朝堂搞得乌烟瘴气,让大明彻底失去了“自救”的机会。
东林党起源于无锡的东林书院。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 年),顾宪成因为得罪了万历,被罢官回乡。他回到无锡后,在东林书院讲学,跟高攀龙、钱一本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议论朝政,批评时弊,主张“整顿吏治,减轻赋税,重视人才”。很多对现状不满的大臣和文人,都纷纷投靠东林党,东林党慢慢成了朝堂上的一股重要势力。
齐楚浙党则是由一些地方官员和投机取巧的大臣组成的。他们因为地域关系,分成了齐党(山东籍官员)、楚党(湖广籍官员)、浙党(浙江籍官员),后来为了对抗东林党,就联合在了一起,被称为“齐楚浙党”。齐楚浙党的主张跟东林党完全相反——他们支持万历的“怠政”,赞成派太监去地方上“矿税监”,还为郑贵妃和福王说话,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什么都愿意做。
东林党和齐楚浙党的斗争,一开始还只是“政见不同”,后来慢慢变成了“人身攻击”和“权力争夺”。两派互相弹劾,互相拆台,只要是对方支持的,自己就反对;只要是对方反对的,自己就支持,根本不管事情本身是对是错。
比如在“矿税监”的问题上,东林党认为“矿税监是害民之贼,应该废除”,齐楚浙党却认为“矿税监能为朝廷增加收入,应该保留”。双方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东林党大臣跪在午门外哭谏,齐楚浙党大臣则在万历面前说东林党的坏话,万历本来就讨厌东林党,就把几个带头哭谏的东林党大臣贬到了外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官员选拔的问题上,两派也斗得你死我活。东林党想提拔那些正直、有能力的官员,齐楚浙党却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和关系户。有一次,朝廷要选拔一个吏部尚书,东林党推荐了正直的邹元标,齐楚浙党却推荐了贪婪的李三才。双方在朝堂上吵了好几天,最后万历还是听了齐楚浙党的话,任命李三才为吏部尚书,邹元标则被调到南京当闲官。
更可怕的是,两派还把“党争”带到了军事和民生上。有一次,陕西闹旱灾,东林党大臣建议“减免赋税,开仓放粮”,齐楚浙党大臣却认为“要是减免赋税,朝廷就没钱了,应该继续征税”。双方吵来吵去,最后什么都没做成,陕西的流民越来越多,最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东北边防的问题上,两派也互相拆台。东林党支持熊廷弼经略辽东,认为熊廷弼有能力守住辽东,齐楚浙党却反对熊廷弼,说熊廷弼“胆小怕事,不敢打仗”。齐楚浙党大臣还在万历面前说熊廷弼的坏话,万历就把熊廷弼罢官,任命袁应泰为经略辽东。袁应泰根本不懂军事,很快就把辽东的大片土地丢给了女真部落,大明的东北边防彻底崩溃。
《明史·阉党传》里说:“万历中,廷臣争门户,部党角立,相攻者无虚日。”意思就是万历中期,大臣们分成了不同的派别,互相攻击,没有一天不争吵的。这场“党争”,就像一场“内耗”,把大明的精力都消耗光了——大臣们只顾着互相争斗,没人关心老百姓的死活,没人关心边防的危机,没人关心国家的未来。
而万历,作为大明的皇帝,不仅没有制止“党争”,反而还利用“党争”来平衡朝堂的权力——他觉得两派互相争斗,自己就能坐收渔翁之利,牢牢掌握权力。可他没想到,这种“平衡”,最终会把大明拖进深渊。当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全国,当女真部落的铁骑踏破山海关的时候,万历才明白,自己当初的“小聪明”,其实是毁掉大明的“大愚蠢”。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 年)以后,万历彻底进入了“躺平”模式——不仅不上朝,不批奏折,甚至连大臣的任免、国家的重大决策都不管了,大明彻底陷入了“失控”状态。
那时候的万历,每天都躲在后宫里,要么喝酒、看戏,要么跟郑贵妃一起玩乐,要么就是睡大觉,对朝堂上的事不闻不问。大臣们的奏折,堆在皇宫里,有的甚至发霉了,万历都懒得看一眼。有个大臣递了一份奏折,请求万历任命一个户部尚书——因为户部尚书已经空缺了三个月,国库的钱没人管,很多地方的军饷都发不出去了。可万历把奏折留着不批,最后还是内阁大臣们商量着,让户部侍郎暂时兼任户部尚书,才勉强解决了问题。
官员的任免更是混乱。很多官员因为年老、生病或者去世,职位出现了空缺,可万历就是不任命新的官员,导致很多部门都没人管事。比如刑部,本来有尚书、侍郎等十几个官员,到了万历晚年,只剩下三个官员,很多案件都积压着,没人审理,老百姓有冤无处诉。有个地方官递了一份奏折,说“本地有个恶霸,杀了人,抢了东西,可刑部没人审理,恶霸还在逍遥法外,老百姓都吓得不敢出门”。可万历根本不管,还是照样“躺平”。
边防更是糟糕。东北的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越来越强大,他们攻占了大明的很多城池,杀了不少明朝的士兵。大臣们纷纷递奏折,请求万历派兵支援东北,增加东北的军饷。可万历把奏折扔在一边,说“东北离北京那么远,女真部落也没那么厉害,不用管他们”。结果,努尔哈赤的势力越来越大,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正式跟大明对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 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占了大明的抚顺、清河等城池,还发布了“七大恨”,列举了大明的七条罪状,公开向大明宣战。
万历这才慌了,赶紧派杨镐为经略辽东,率军十万,去攻打后金。可此时的大明,军队战斗力已经非常差了——士兵大多是流民充数的,没经过训练,将领要么怕死,要么贪财,军饷还经常被克扣,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 年),明军和后金军在萨尔浒展开决战,明军被后金军打得大败,损失明军精锐“三大营”,八万多士兵。至此,辽东的大片土地都被后金军占领。萨尔浒之战,是大明和后金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大明在东北战场上再也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防御。
而此时的大明,内部也已经乱成了一团。因为万历长期“怠政”,官员贪污腐败,赋税繁重,老百姓流离失所,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 年),山东爆发了徐鸿儒领导的农民起义,徐鸿儒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郓城、邹县等城池,还建立了“中兴福烈帝”的政权,虽然最后被明军镇压了,可也让大明的统治摇摇欲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 年),万历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要是自己当初不那么“怠政”,不那么任性,好好治理大明,大明会不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要是自己当初早点立朱常洛为太子,不搞“立储之争”,朝堂会不会不那么混乱?要是自己当初不派太监去地方上“矿税监”,不那么宠爱福王,老百姓会不会不那么恨自己?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 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在弘德殿驾崩,享年五十八岁。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他留给后人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大明。
《明史·神宗本纪》里对万历的评价很中肯:“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熹,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意思就是万历小时候登基,张居正辅政,国家几乎变得富强。可后来万历因循守旧,躲在深宫里,纲纪废弛,君臣隔绝。于是小人争权夺利,跟正直的大臣为敌,门派林立。
到了泰昌、天启年间,邪恶的党派越来越多。朝廷里正直的大臣没有深谋远虑来挫败他们,反而互相攻击。导致皇帝猜疑,贤奸并用,国家溃败决裂,无法挽救。所以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其实是从万历开始的。
万历驾崩后,太子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位,史称“泰昌帝”。朱常洛当了二十年的太子,天天担惊受怕,吃了不少苦,他登基后,想好好治理大明,挽回万历留下的烂摊子。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万历时期的“矿税监”——因为“矿税监”是老百姓最恨的,废除“矿税监”,能让老百姓稍微喘口气。他还下旨,减免全国的赋税,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提拔了一批东林党大臣,让他们担任重要职务,希望能整顿吏治,改变朝堂的风气。
大臣们看到朱常洛这么有作为,都很高兴,觉得大明有救了。可谁也没想到,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病倒了。
事情的起因,是郑贵妃送给朱常洛八个美女。朱常洛当了二十年的太子,一直压抑自己,登基后看到美女,就忍不住放纵了自己,天天跟美女在一起,身体很快就垮了。他病倒后,太监崔文升给了他一副泻药,朱常洛吃了泻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一天拉了几十次,几乎起不了床。
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给了朱常洛一颗“红丸”,说这颗“红丸”能治好朱常洛的病。朱常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吃了一颗“红丸”,没想到病情真的有所好转,能坐起来说话了。可过了几天,朱常洛又吃了一颗“红丸”,结果当天就驾崩了。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着名的“红丸案”。
朱常洛驾崩后,他的儿子朱由校登基,史称“天启帝”。朱由校是个“木匠皇帝”,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