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幽州对峙

六月初的河北,暑气已开始蒸腾,干燥的风卷起黄尘,扑打着行军将士们满是汗渍的甲胄。

「赵王」黄晏率领的三万精锐,经过连日急行军,终于抵达了雄踞北地的重镇——幽州城下。

这支以“靖难勤王”为旗号的军队,甲胄鲜明,刀枪耀目,带着一路征尘与肃杀之气,在幽州城南门外辽阔的原野上扎下连绵营寨,如同一片突然降临的钢铁丛林。

大军甫定,中军令旗挥动,一名顶盔贯甲的将领便策马而出,直奔城下。

此人乃是大军先锋,「亘武校尉」陈闯,生得虎背熊腰,声若洪钟。他胯下枣红色战马喷着粗重的白气,在离城门一箭之地勒住,扬起一片尘土。

陈闯深吸一口气,将手中长矛顿在地上,双手拢在嘴边,朝着高耸的城楼运足中气,放声高喊:

“城上的人听着!我乃大宁「赵王」麾下先锋陈闯!「赵王」千岁奉旨勤王,率王师至此,速速打开城门,迎我军入关!”

他的声音如同滚雷,在旷野与城墙之间回荡,压过了风声和营地的嘈杂。

城头之上,那面绣着“张”字和「幽州黜置使」官衔的大旗,连同幽州守军的旗帜,在燥热的风中懒洋洋地飘荡着。

垛口之后,兵卒影影绰绰,依稀可见弓弩的寒光在烈日下闪烁,透着一股森然的戒备。

然而,陈闯的呼喊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巨大的包铁城门依旧紧闭如磐石,沉默地对抗着城下的三万大军。

陈闯眉头紧锁,心中一股无名火起。他再次提气,声音更添了几分焦躁与严厉:

“呔!城上守将是哪个?耳聋了吗?!「赵王」千岁亲临,勤王救驾,事关社稷安危,尔等安敢闭门不纳?延误了军机,你们有几个脑袋够砍?!”

这一次,城头上似乎有了一些骚动。几个军官模样的人影在垛口后闪动,似乎在低声商议着什么。

但依旧无人出面答话,那扇城门也丝毫没有开启的迹象。

唯有几只乌鸦被这洪亮的吼声惊起, “嘎嘎” 叫着从城楼飞过,更添了几分压抑与不祥。

陈闯的脸色变得难看至极。他回头望了望中军方向,只见「赵王」的大蠹旗巍然屹立,王爷本人想必正注视着这里。

一股屈辱感和责任感交织在他心头,他“呸”地一声吐掉吹进嘴里的沙尘,第三次怒吼,几乎是在咆哮:

“最后一次!开——城——门——!否则,休怪我军法从事!”

回应他的,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以及城头那些冰冷而警惕的目光。

幽州城,就像一头打定了主意装睡的猛兽,任凭如何呼喊,都岿然不动。

陈闯知道,此事已绝非他一个先锋官所能解决,他狠狠一拉缰绳,调转马头,带着一身的怒火与无奈,疾驰回奔,向着中军帅旗的方向而去,准备向「赵王」黄晏禀报这令人愤懑的僵局。

黄晏身披玄甲,外罩蟠龙亲王袍,远远看到这一切,眉头紧锁,纵马来到阵前。

他面容不似当年那般纯净,常年的军旅生涯在他眉宇间刻下了深深的纹路,此刻那双凝重的眼睛里正酝酿着风暴。

皇兄困守深宫,所谓「晋王」朱璧永,篡逆之心已如司马昭之心,他身为宗室亲王,手握重兵,驰援京师本是义不容辞,更是挽救大宁国祚的关键一步。岂能在这幽州城下,被自己人阻拦?

“张怀义何在?让他出来见本王!”

立马、横槊、挺身,黄晏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城墙下回荡。

片刻之后,城头上出现了一群人影。为首者,正是身披绯色官袍,头戴乌纱的「幽州黜置使」张怀义,与他并肩而立的是身着青色官服的「幽州知府」张云川。

两人望见城下金盔金甲的黄晏,相互对视一眼,微微点头。

沉重的城门并未洞开,只是旁边一扇仅容数人通过的小侧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张怀义与张云川,仅带着四名亲随,缓步走了出来。他们穿过两军之间那片弥漫着无形压力的空地,来到黄晏马前。

“臣,「幽州黜置使」张怀义。”

“臣,「幽州知府」张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