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危机在傅水恒不惜背负巨额积分负债的决断下,算是暂时得到了遏制。堆满秘密仓库的药品和器械,如同及时雨,扑灭了蔓延在部队中的死亡阴影。然而,我和傅水恒、傅必元都清楚,将这些宝贵的物资仅仅堆放在仓库,或者仅仅用于应付眼前的伤病,是远远不够的。即将到来的大战,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伤亡。我们需要一个稳固的、系统的、能够承担大规模战场救护和日常医疗保障的机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野战医院。
“不能再满足于那个拥挤不堪、条件简陋的临时医护所了。”傅水恒站在仓库里,抚摸着那冰冷而精密的手术器械箱,语气坚定,“我们要把这些‘死’的物资,变成‘活’的救命能力!建立我们独立营自己的野战医院!这不只是为了应对扫荡,更是为了对我们每一个战士的生命负责!”
傅政委深表赞同:“没错!有了医院,战士们冲锋陷阵才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我们凝聚军心、保持战斗力的重要一环!”
筹建野战医院的重任,再次落在了我的肩上。这不同于指挥作战或者构建情报网,涉及的是陌生的医学领域和复杂的后勤保障。我深感压力,但也明白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第一步,是选址。 医院的位置必须满足几个苛刻条件:相对隐蔽,不易被敌机侦察和炮火直接覆盖;靠近水源,方便清洗和消毒;交通相对便利,利于伤员转运和后送;拥有足够空间容纳病房、手术室、药房等功能区。
我带着工兵连长和侦察排的人,几乎踏遍了平安县城周边所有适合的地点。最终,我们选定了一处距离县城约五里地,隐藏在一片茂密山林背后的废弃古寺——龙泉寺。这里依山傍水,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外界,易于设卡警戒。寺庙本身拥有多间殿堂和僧舍,稍加改造便能利用,后院还有一大片空地可以搭建临时病房。
选址确定后,庞大的改建工程立刻启动。工兵连全员上阵,砍伐树木,加固房屋,铺设简易道路。按照兑换来的《野战医院组织与管理》中的要求,我们对寺庙进行了功能性划分:
· 原本的大雄宝殿被改造成 “重伤救治区” 和 “手术室” 。窗户被蒙上厚厚的黑布(防空和保证无影灯效果),搭建了简易手术台,那五台高压消毒锅被安置在偏殿,日夜不停地运转, sterilizing 手术器械和敷料。
· 两侧的僧舍被清理出来,作为 “轻伤病房” 和 “内科病区” ,用木板搭起了通铺。
· 一间僻静的禅房被设为 “药房” 和 “检验室” ,兑换来的药品分门别类、标注清晰,显微镜等设备也安置于此。
· 寺庙的山门处设立了 “登记分诊处” ,所有伤员送达后,首先在此进行初步检查和分类,决定救治优先级。
· 后院空地搭起了数十顶帐篷,作为 “隔离观察区” 和 “康复区” 。
整个龙泉寺被迅速改造成了一个功能相对齐全、流程初步规范的战地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