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时,日军的无线电通信出现了异常。我们截获的电文显示,日军指挥部正在焦急地呼叫各部队,但得到的只有杂音。
五点三十分,远处的天空中升起几个黑点——那是我们的侦察气球。通过架设在高地上的观察镜,我能清晰地看到气球下悬挂的侦察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无人机分队出发。”通信兵继续报告。
三架简陋但有效的无人机从隐蔽处起飞,它们将分别侦察日军炮兵阵地、后勤补给点和预备队位置。这些由傅师长通过“系统”获得图纸、兵工厂自行组装的飞行器,虽然飞行时间有限,却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宝贵的战场情报。
六点整,第一份完整的敌情图已经摆在我面前。日军的部署、动向、甚至指挥所位置都被准确标记出来。我看着这张几乎透明的敌情图,不禁想起多年前我们靠侦察兵用生命换来零星情报的日子。
“各部队注意,按第一号方案开始行动。”我下达了命令。
战斗在晨曦中打响,但与我们以往的任何一次战斗都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炮兵不再是盲目地倾泻炮弹,而是根据实时侦察信息,精准打击日军的关键节点。我看到日军的一个炮兵阵地刚刚完成射击准备,就被我们的炮火覆盖;日军的预备队刚离开驻地,就遭到预设炮火的拦阻。
装甲部队的推进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不再是一味猛冲,而是根据无人机传回的信息,灵活选择突破口。当日军调集反坦克武器防守正面时,我们的坦克却从侧翼薄弱处突然出现。
“参谋长,二团报告,他们面前的日军出现动摇迹象。”通信兵报告。
我看了看时间,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七分钟。这就是立体作战的优势——日军的每一个反应都在我们预料之中,甚至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快。
“命令特战分队切断日军后退路线,自行火炮营向前延伸射击。”
战场上,多兵种的配合如同一场精密的舞蹈。步兵在坦克和炮兵的掩护下稳步推进;工兵迅速清除障碍,开辟新的进攻通道;甚至连卫生队的救护站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确保伤员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上午九时,战局已经明显向我们倾斜。日军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各部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而我们的各兵种却配合得天衣无缝,仿佛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谋长,日军试图组织敢死队破坏我们的通信线路。”通信兵突然报告。
我微微一笑——这也在傅师长的预料之中。
“启动备用通信方案,同时命令埋伏在通信线路附近的反渗透分队行动。”
几分钟后,通信兵笑着报告:“日军敢死队落入陷阱,全部被俘。”
傅政委不知何时来到观察所,他看着战场形势,忍不住感慨:“老陈,这仗打得...太过瘾了。就像下棋,对手的每一步都在我们算计之中。”
我点点头,内心却想着傅师长昨晚说的话:“立体作战不仅仅是兵种协同,更是信息、时间、空间的多维掌控。”
中午时分,日军主力已被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据点中。按照传统打法,我们会强攻这些据点,但傅师长却另有打算。
“停止强攻,改用心理战和围困。”傅师长通过电话下达了新命令。
很快,战场上空飘起了传单,内容是敦促日军投降的日文劝降书。同时,我们的广播站开始用日语播放投降条件和战后优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