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婉拒进京。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回到省城后,傅水恒老营长的身影和他那句“为人民服务,不分岗位”的叮嘱,如同洪钟大吕,时时在我耳边回响。我将池溪村之行的感悟,融入了日常工作,更加注重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我时常提醒自己和身边的干部,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任何脱离群众、追求享乐、钻营权力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初心的背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虽极力避免打扰老营长的清静,但他那片“种子田”里孕育出的,不仅仅是高产的稻谷,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如同深山里涌出的清泉,看似微弱,却终将汇入大江大河,激起波澜。

事情的起因,是中央某重要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交流会上,看到了连城县提交的关于“热诚地综合改造技术及高产稳产实践”的报告。报告中对傅水恒这个技术核心人物的描述,虽然语焉不详,只称之为“一位退伍军人、基层农技实践者”,但其展现出的技术思路和实践成效,引起了这位负责同志的浓厚兴趣。他私下向我了解情况,我本着对老营长的敬重和对事实的负责,在征得老营长默许后(我通过县委书记委婉地询问过他的态度,他表示“只要对推广技术有利,不涉及个人宣传,可以实事求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傅水恒的情况,当然,我刻意隐去了他辉煌的战功和目前极其清贫的生活细节,只强调了他扎根基层、潜心研究、无私奉献的精神。

没想到,这份介绍,加上连城县持续报上来的、因推广傅水恒技术而带来的粮食连年增产的扎实数据,引起了更高层面的关注。经过一番更为深入的、不惊动本人的侧面了解,傅水恒的完整形象——从战斗英雄到“泥腿子”农技专家,其事迹和其中蕴含的巨大精神价值,终于被摆上了更高决策层的案头。

“国涛同志,你们省连城县那位傅水恒同志的情况,中央有关方面已经详细了解过了。了不起啊!真正的英雄,淡泊名利,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新时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典范!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弘扬!”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速,既为老营长得到如此高的认可而感到欣慰,又隐隐有一丝担忧。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绝不会愿意站在聚光灯下。

傅水恒同志的能力、贡献和其代表的巨大精神价值,中央有关方面有一个初步意向,想征求他本人和你们地方的意见。考虑到他的经历和威望,以及当前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

农业部副部长!农业科技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这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职位,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政治高度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以老营长的能力和贡献,担任这样的职务,谁敢说不是实至名归?如果他能赴京任职,不仅他个人的才华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他对农业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必将惠及全国,同时,他这面旗帜树立起来,对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无私奉献,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于公于私,这似乎都是一件大好事。一瞬间,我内心甚至涌起一股激动,为老营长感到高兴,觉得他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和回报。

组织的高度信任和肯定!我代表省委,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我们一定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傅水恒同志顺利赴任!”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表态。

“好!国涛同志,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你们先派一位得力同志,郑重地去征求傅水恒同志本人的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充分尊重他

挂断电话,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立刻召集了省长、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以及组织部长,召开了紧急会议,通报了中央的意向。与会同志无不感到振奋,认为这是我省的荣耀,也坚信傅水恒同志在新的岗位上一定能大展宏图。

会议决定,由我亲自带队,与组织部长、农业厅长一起,立刻动身前往池溪村,当面向傅水恒同志传达中央的厚爱和重要决定。我们怀着一种近乎“报喜”的心情,再次踏上了前往连城县的山路。

这一次,我们没有丝毫耽搁,车队直接开到了池溪村村口。得到消息的县、镇领导早已在此等候,脸上都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傅水恒正在他的“种子田”里忙碌,听说我们来了,才放下手中的活计,拍拍身上的泥土,走了回来。

他还是那身打扮,旧军装,草帽,赤脚穿着一双磨得发白的解放鞋。看到我们这一大群人,他微微皱了下眉,但很快又恢复了平和。

“国涛,你们这是……”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身后神情肃穆又带着几分激动的组织部长和农业厅长,有些疑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营长,有重要事情,我们进屋谈。”我上前一步,握住他那双沾满泥土的手,语气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