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当即召开会议,决定全力支持池溪村建校!将“池溪村小学新建项目”列为当年县里的重点民生工程,由县财政拨出专款,同时向地区和省里争取支持。县教育局派来了最好的技术员负责规划设计,要求建成一座坚固、实用、亮堂的现代化学校!
恒仔的善举和倡议,如同一声号角,不仅唤醒了池溪村,也感动了四面八方。曾经在池溪村插过队的知青们听说了,纷纷汇款来信;连城县在外的乡贤们听说了,慷慨解囊;甚至省里的一些单位和企业,也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
资金的问题,竟然在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力量汇聚下,奇迹般地解决了!而且,规划中的学校,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只想盖几间瓦房的设想。图纸上画的,是两排整齐的砖瓦房,教室宽敞明亮,玻璃窗户透亮,还有专门的老师办公室、图书室,操场也比原来大了好几倍!
那个春天,池溪村比过年还要热闹。建校工地成了全村最核心、最充满活力的地方。恒仔自然是总指挥,但他这个指挥,可不是光动嘴皮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顶。扛木头,他抢着扛最粗的那头;搬砖头,他垒得比谁都快都齐;和水泥,他卷起裤腿就跳进池子里踩……他那身旧军装,更是被汗水、泥浆浸染得看不出本色。
我们这些村民,更是不用说。壮劳力全都上了工地,妇女们负责烧水送饭,老人们也闲不住,帮忙看管材料,打扫场地。就连放了学的娃崽们,也像小麻雀似的,在工地边上跑来跑去,帮着递个砖头,捡个石子,小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他们知道,这是在给他们自己盖新学校!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工地上,号子声、笑声、夯土声、锯木声,汇成一片,日夜不息。虽然累,但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团火,眼里都亮着一盏灯。恒仔的身影,永远是工地上最忙碌、也最让人安心的一道风景。他话不多,但每个动作,每滴汗水,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为了孩子,为了未来,值!
小主,
经过大半年的奋战,在秋高气爽、稻谷又一次泛起金黄的时候,我们池溪村的新学校,终于巍然屹立在了村西头那片向阳的坡地上!
青砖灰瓦,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宽阔的操场,平整结实。教室里面,崭新的课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黑漆黑得发亮。图书室里,虽然书还不多,但架子已经打好,等待着知识的填充。
这哪里还是我们记忆里那个破败的旧祠堂?这分明是一座我们只在画上、在梦里见过的“洋学堂”!不,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它有一个响亮的新名字,是县里和恒仔一起商定的,叫——“曙光小学”。
是啊,曙光!它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池溪村孩子们的前程,也照亮了我们整个村子的未来!
开学典礼那天,全村老少,能来的都来了。孩子们穿着最干净的衣服,小胸脯挺得高高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和好奇的光芒。恒仔也被请到了主席台上,他还是穿着那身旧军装,只是洗得格外干净。领导们讲话,赞扬恒仔的义举,赞扬村民们的团结。
最后,请恒仔讲话。他站在话筒前,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乡亲和孩子们,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操场:
“乡亲们,孩子们。学校建好了,这只是第一步。往后的路,还长。希望咱们的娃,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读书,学知识,学本事。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别忘了咱们池溪村,别忘了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记住,‘十分聪明才智,自己只用三分,留与七分与子孙’。今天,我们老一辈,把学校这‘七分才智’留给你们了;希望你们将来,能用你们学到的十分才智,回报家乡,回报国家,为你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东西!”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素的道理和最殷切的期盼。台下,许多人都抹起了眼泪,包括我这个活了半辈子、自认心硬如铁的老汉。
我看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曙光小学”,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再看看身边那个依旧清瘦、却仿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恒仔,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希望。
恒仔捐出的,何止是两千八百多块钱?他捐出的,是一颗滚烫的、无私的、装着整个村子和子孙后代的心!他点燃的,是一把希望之火,这把火,必将在这所“曙光小学”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越烧越旺!
这,就是咱们的恒仔,傅水恒。他种地,能让土地生金;他办学,能为未来播种。他用自己的全部,践行着那句“为子孙后代多积点阴德”的朴素信念,也为我们所有人,树起了一座叫做“奉献”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