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陈暮接到密报,刘备以关羽为先锋,率兵五千,已兵临桂阳郡境。赵范惊慌失措,连连派出信使向襄阳求救。
“使君,赵范求救,我军是否响应?”文聘问道。张辽也目光灼灼地看向陈暮,显然,周瑜退兵后,这位猛将早已按捺不住征战之心。
陈暮看着地图,沉吟不语。救援赵范,意味着要与刘备军正面冲突,这违背了曹操“稳固荆北,伺机而动”的总体方略,也可能过早暴露己方实力和意图。但若坐视不理,桂阳必失,刘备尽得荆南三郡,势力将进一步膨胀。
“赵范,墙头之草,救之无益,反而可能将我军拖入南线泥潭。”陈暮最终缓缓摇头,“传令给赵范,就说我军新遭大战,兵疲粮匮,且需防备周瑜卷土重来,无力南下救援,让其依城坚守,以待天时。” 他顿了顿,补充道,“同时,将刘备进攻桂阳的消息,以及我军的‘无力’回应,一并快马报与丞相知晓。”
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一种策略性的示弱。让曹操清楚地看到刘备的威胁,也让刘备暂时将荆北视为“无力南顾”的存在,避免过早成为刘备的主要目标。
内部同样存在不谐之音。荆北之地,世家大族盘根错节。陈暮此前借铲除蔡瑁、蒯越之威,压制了大部分反对势力,但并非所有家族都真心归附。随着外部威胁减弱,一些家族开始蠢蠢欲动,或在地方政务上阳奉阴违,或暗中与荆南的刘备、甚至退往江东的周瑜仍有勾连。
对此,陈暮采取了分化瓦解、拉打结合的策略。对于积极配合政令、表现出忠诚的家族,给予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如允许其子弟入仕、在商贸上给予便利等。而对于那些冥顽不灵、暗中作梗者,则利用刺史职权,或寻由罢黜其官职,或在其家族涉及的讼案中依法严办,借机削弱其势力。他深知,对待这些地头蛇,恩威并施,徐徐图之,远比一味强压更为有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色深沉,刺史府书房内,烛火依旧亮着。
陈暮处理完最后一卷关于南阳郡水利修缮的文书,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案头堆积的简牍虽已减少,但荆北千头万绪的政务,仍让他感到身心俱疲。相比于战场上刀光剑影的明枪,这政事上的暗箭与琐碎,有时更耗人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