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春城外的原野上,积雪消融,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数以万计的人影在广袤的田亩间劳作,他们当中有从江北各郡县征调来的民夫,有被妥善安置的流民,更多的是脱下甲胄、拿起农具的屯田兵卒。锹镐起落,号子声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江北都督陆逊,并未安坐于都督府中,而是轻车简从,亲自巡视在春耕的第一线。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湿润的泥土,在指尖捻开,仔细查看墒情。
“都督,根据您制定的《淮南屯田策》,去岁冬便已组织人力兴修了芍陂(今安徽寿县南)及附近数条水渠,今年春灌无忧。首批稻种、粟种皆已从江东运抵,分发下去。”身旁负责屯田的属官恭敬地汇报着。
陆逊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井然有序的田垄和远处正在加固的堤坝:“屯田之事,关乎江北根基,亦关乎未来北伐大计,绝不可有丝毫懈怠。要明确奖惩,垦荒多、收成好者,可减免其家赋税徭役;怠惰或因管理不善导致荒废者,严惩不贷。”
“属下明白。”
“还有,招募流民垦荒,需给予口粮、种子、农具,头三年所获,官府只取两成,其余皆归其所有。务必使其能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使民心归附,野无闲田。”陆逊补充道。这些细致入微的政策,都是他与属官反复推敲,并报请建业批准后实施的。他深知,要在这片新附之地上扎根,光靠武力威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巡视完屯田,陆逊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城外的冶铁工坊。淮南素有铁矿,此前多为曹魏官营。陆逊接手后,在维持官营主体的同时,也允许部分有实力的江东大族在严格监管下参与经营,以提高产量。工坊内炉火熊熊,叮当之声不绝于耳,新锻造的农具、兵器正源源不断地产出。
“铁器乃农耕、军国之本。质量必须严格把控,尤其是军械,若有次品,追究到底。”陆逊对工坊督办叮嘱道。他不仅要让淮南产出粮食,更要让其成为吴公国重要的军械生产基地。
傍晚回到都督府,案头又堆满了来自各地的文书:有关乎吏治考核的,有关乎盐政整理的,有关乎与江东本土商贸往来的……千头万绪,都需要他一一过目、批示。灯光下,陆逊的身影显得格外清瘦,但眼神却始终明亮、专注。
他知道,吴公将江北托付给他,寄予厚望。他不仅要守土,更要“造土”,将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经营成未来逐鹿中原最坚实的跳板。每一个政策的落实,每一处水利的兴修,每一季作物的丰收,都是在为那个宏大的目标,添上一块坚实的砖石。
武耀元年的建业,弥漫着一股不同于以往的开国气象。这种气象,并非仅仅体现在新建的宫室和威严的仪仗上,更渗透在政务运作的细微之处。
尚书令庞统的衙署,如今成了整个吴公国政务运转的核心。他摒弃了许多繁文缛节,推行效率至上的原则。各地奏报不再是层层转递,而是根据紧要程度,由专门的机构分类、摘要,直送相关衙署甚至吴公桉头。
“主公,这是重新拟定的《考功课吏法》草案,”庞统将一份厚厚的文书呈给陈暮,“摒弃了以往重门第、轻实绩的弊病,明确以垦田、户口、赋税、狱讼、教化等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标准,优者擢升,劣者黜落,绝不姑息!”
陈暮快速浏览着,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好!士元此法,正中时弊。唯有如此,方能激励实干之才,使野无遗贤,朝无冗官。可即刻颁行各州郡!”
另一边,中书令徐庶则致力于完善律法体系和推进文教。他组织人手,在前朝律法基础上,结合吴公国实际情况,编订《武耀律》,力求简明公正。同时,他大力倡导在各郡县兴办官学,甚至鼓励民间设塾,并首次明确提出,在选拔低级官吏时,可适当向寒门学子倾斜。
“主公,取士之途,若长期为高门大族把持,则寒门英才无由晋升,久之,必生怨望,不利于国本。”徐庶向陈暮进言,“臣建议,可于各郡设立‘文学掾’,负责察举地方有才学的寒士,经考核后,量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