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学院的地下实验室里,淡蓝色的场力光纹在金属墙壁上流转,将林远舟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指尖悬在全息控制台上方,眼前悬浮着探测器传回的空间波动图谱——那是三天前“星弦三号”在柯伊伯带捕捉到的异常信号,图谱上的波纹像被风吹动的绸带,呈现出周期性的收缩与扩张,与张详前统一场论中“空间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猜想完全吻合。
“按照统一场论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场所,物质在空间中运动’的说法,这种波动不该是随机的。”苏晚晴拿着数据板走过来,指尖点在图谱的峰值处,“你看,每间隔1.2秒就会出现一次能量跃变,这更像是某种稳定通道的‘呼吸频率’,而不是宇宙辐射的干扰。”
林远舟点头,调出星溯者提供的空间探测数据库:“瑟兰教授昨天发来的资料里提到,伊瑟尔星的祖先曾在仙女座发现过类似通道,他们称之为‘星门’——通道两端的空间曲率相同,能实现跨星系的瞬时传输。但张详前先生还有个观点,‘空间具有记忆性,能记录物质的运动轨迹’,如果这个通道真的存在,我们得先确认它的‘记忆轨迹’,避免飞船进去后被空间湍流撕碎。”
“这就是难点所在。”陈宇推着一台银白色的设备过来,设备顶端的晶石发出柔和的紫光,“这是‘空间记忆扫描仪’,根据统一场论里‘空间可以传递信息’的原理造的,能捕捉通道周围空间残留的物质运动痕迹。但现在的问题是,探测器只能在柯伊伯带外围观测,没办法靠近波动核心——那里的空间张力太强,探测器一进去就会失联。”
他顿了顿,调出探测器失联前传回的最后一帧画面:“你看,这是失联前捕捉到的光谱分析,里面有钛元素和硅元素的特征峰,而且比例和地球地壳很接近。这说明通道另一端,很可能存在类地行星。”
“类地行星……”林远舟盯着画面,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的黑石,“如果真的是这样,‘星海启元’计划就有了明确目标。但我们不能冒然派飞船过去,必须先做模拟实验。”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混元学院的学生李玥抱着一摞文件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林老师!苏老师!学院的学生选拔结果出来了,有五十名学生通过了场力理论和实操考核,其中十五名还在统一场论的论文竞赛里拿了奖,他们都希望能加入探索计划的研究团队。”
苏晚晴接过文件,翻了几页后眼睛一亮:“这个叫赵宇的学生,论文里提到用‘空间能量提取技术’为星门探测器供能,正好能解决我们之前遇到的能源问题。还有这个叫陈曦的,她研究的‘场域缓冲算法’,说不定能稳定探测器进入通道时的空间湍流。”
林远舟接过文件,看到赵宇的论文标题时笑了:“《基于张详前统一场论的空间能源应用猜想》,这个思路和我们之前想的不谋而合。正好,今天下午让这些学生来实验室,我们一起讨论探测器的改进方案。”
下午两点,五十名学生准时来到实验室。赵宇站在人群前排,看到控制台上方的空间波动图谱时,眼睛瞬间亮了:“林老师,这个波动图谱的能量跃变周期,和我在论文里计算的‘空间通道稳定阈值’完全一致!如果我们用‘空间能量提取器’为探测器供能,就能让探测器在通道外围停留更长时间,收集更多数据。”
陈曦也上前一步,调出自己的算法模型:“我研究的‘场域缓冲算法’,可以模拟星溯者的‘量子重构网’技术,在探测器周围形成一层弹性场域——按照统一场论‘空间具有弹性’的观点,这层场域能抵消空间湍流的冲击力,让探测器安全靠近通道核心。”
林远舟点头,将两人的方案投影到全息屏幕上:“很好,我们现在就把这两个方案结合起来,改进探测器的设计。陈宇,你负责调整‘空间记忆扫描仪’的参数,适配新的供能系统;晚晴,你和赵宇一起优化能源提取器的结构;陈曦,你和我完善场域缓冲算法。争取在一周内做出原型机,进行地面模拟实验。”
接下来的一周,实验室里灯火通明。赵宇和苏晚晴在调试“空间能量提取器”时,遇到了能源输出不稳定的问题——提取器有时会突然停止工作,甚至释放出有害的空间辐射。
“这是怎么回事?”赵宇看着数据面板上跳动的红色警报,急得满头大汗,“按照统一场论的计算,空间能量应该是持续稳定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波动?”
苏晚晴蹲下身,检查提取器的核心部件:“你看,这里的场力传导线路有问题——星溯者的技术用的是‘晶体传导’,而我们用的是金属线路,两种材料的场力阻抗不同,导致能量传输时出现损耗。我们得把金属线路换成星溯者提供的‘水晶传导丝’,才能解决能源不稳定的问题。”
赵宇恍然大悟,立刻去仓库取水晶传导丝。更换线路后,提取器的能源输出果然稳定了,屏幕上的能量曲线变得平滑,没有再出现波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