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探索计划启动

与此同时,林远舟和陈曦在完善“场域缓冲算法”时,也遇到了难题——算法在模拟空间湍流时,总是会出现场域崩溃的情况。

“按照张详前先生‘空间运动是相对的’观点,我们应该把探测器的运动速度和空间湍流的速度结合起来计算,而不是单独模拟湍流。”陈曦盯着屏幕上的崩溃数据,突然灵光一闪,“之前我们只考虑了湍流的冲击力,却忽略了探测器自身的运动产生的场力——两者相互作用,才导致场域崩溃。我们得在算法里加入‘相对运动补偿系数’,让缓冲场域能实时调整,适应两者的相互作用。”

林远舟立刻按照这个思路修改算法,加入补偿系数后,再次进行模拟实验。这一次,缓冲场域稳稳地包裹着模拟探测器,即使遇到强烈的空间湍流,也没有出现崩溃的情况。

一周后,探测器原型机终于完成。它的主体是一个篮球大小的球体,表面覆盖着水晶传导丝,顶端装有“空间记忆扫描仪”,周围环绕着三个小型场域发生器——这是“场域缓冲算法”的硬件载体。

“地面模拟实验准备就绪!”陈宇按下控制台的按钮,实验室中央的空间模拟器启动,淡紫色的空间湍流在透明罩内翻滚,模拟出柯伊伯带通道外围的环境。

林远舟深吸一口气,将探测器放入模拟器:“启动空间能量提取器,开启场域缓冲系统,目标——模拟通道核心区域!”

探测器缓缓升空,进入湍流区域。场域发生器立刻启动,在探测器周围形成一层淡蓝色的缓冲场域。湍流撞击到场域上,激起一圈圈涟漪,但场域始终稳定,没有出现破裂的迹象。

“空间记忆扫描仪开始工作!”赵宇盯着数据面板,兴奋地大喊,“已经捕捉到模拟通道的空间记忆痕迹,里面有类似岩石和水体的物质运动轨迹——和我们之前推测的类地行星特征完全吻合!”

苏晚晴立刻记录数据:“能源输出稳定,场域缓冲系统正常,探测器各项参数都在安全范围内!按照这个情况,探测器完全能在真实的通道外围停留至少十二个小时,收集足够的 data!”

就在大家欢呼雀跃时,实验室的警报突然响起,全息屏幕上的模拟通道区域瞬间变红。陈曦盯着屏幕,脸色骤变:“不好!模拟通道的空间曲率突然发生变化,能量跃变周期从1.2秒缩短到0.8秒——这意味着真实通道可能正在收缩,如果我们不尽快发射探测器,通道可能会完全关闭!”

林远舟立刻调出星溯者的空间监测数据,发现瑟兰教授刚刚发来一条紧急通讯:“伊瑟尔星的空间望远镜观测到,柯伊伯带的通道能量正在快速衰减,预计两周后会完全消失。如果你们要探索,必须在两周内发射探测器!”

“两周……”陈宇皱起眉头,“我们现在只有一台原型机,还需要进行多次测试,确保在太空中的稳定性。而且,发射探测器需要用到‘星弦号’货运飞船,这艘飞船现在还在火星基地进行维护,至少需要三天才能返回地球。”

赵宇突然开口:“我有个办法!我们可以用‘场力折叠技术’,将探测器的测试和飞船的维护同步进行。按照统一场论‘空间可以折叠’的观点,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太空中的失重和辐射环境,同时让火星基地的工程师通过‘全息投影操作’,远程加快飞船的维护进度——这样就能节省至少一半的时间。”

苏晚晴点头:“这个办法可行!我马上联系火星基地,让他们准备全息投影设备;陈曦,你负责调整空间模拟器的参数,模拟太空中的环境;赵宇,你和其他学生一起,对探测器进行抗辐射和失重测试;陈宇,你负责协调各方的时间,确保同步推进。”

接下来的三天,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实验室里,赵宇和学生们将探测器放入模拟太空环境的容器中,测试它在极端温度和强辐射下的性能。容器内的温度从-180℃骤升到150℃,辐射强度达到地球表面的1000倍,但探测器的各项参数依然稳定,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火星基地的工程师通过全息投影,在实验室里“现身”,与陈宇一起调试“星弦号”的引擎系统。他们利用“场力修复技术”,快速修复了飞船的能源线路,将维护时间从原本的五天缩短到三天。

三天后,“星弦号”货运飞船准时返回地球,降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探测器原型机经过多次测试,各项性能都达到了预期,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