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混元学院的新成果

林远舟的靴底刚触到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站停机坪,通讯器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蜂鸣。屏幕上跳出混元学院院长陈砚秋的头像,老人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眼睛却亮得像淬了星子,声音里满是按捺不住的兴奋:“远舟,你们再不回来,学生们的成果就要憋不住往星际频道上发了!”

林远舟刚结束蔚蓝星的生态盟约签署,袖口还沾着蓝木林特有的荧光孢子,闻言忍不住笑:“陈老,您这是给我们下最后通牒?”他转头看向身旁的苏晚晴,后者正对着通讯器整理实验数据,闻言抬眸补充:“我们已经调整了航线,预计两小时后抵达学院,正好赶上下午的成果展示会。”

“好!好!”陈砚秋连说两个好字,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我先给你们透个底,这次有个学生团队搞出的东西,说不定能解决星际科研站的材料难题——你们之前不是说,空间站的合金构件在曲率航行中容易出现微观裂痕吗?”

苏晚晴的笔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期待:“是基于场力的微观修复技术?”

“比那更有意思!”陈砚秋故意卖了个关子,“等你们到了就知道,保证让你们惊喜。”

两小时后,林远舟和苏晚晴的飞行器降落在混元学院的停机坪。不同于外界的钢筋水泥,学院的建筑都覆盖着可调节透光率的生物膜,阳光透过膜层洒在地面,在草坪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臭氧味,那是场力实验装置运行时特有的气息。

陈砚秋早已在门口等候,身后跟着两个穿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人。男生叫陆明宇,戴着手环式场力检测仪,手指不停地在上面滑动;女生叫赵晓冉,怀里抱着一个半透明的金属盒子,盒子里隐约有蓝色光点在流动。

“这是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陆明宇和赵晓冉,都是大三的学生。”陈砚秋介绍道,“这次的成果,主要是他们俩牵头搞出来的。”

陆明宇立刻上前一步,语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激动:“林老师,苏老师,我们的成果叫‘场力微调仪’,是基于张详前统一场论里‘物质微观场力共振’理论开发的——简单说,就是能通过调整场力频率,直接操控原子级别的物质排列。”

赵晓冉打开怀里的金属盒子,里面躺着一个巴掌大的仪器,顶端有一根细长的探针,探针周围萦绕着微弱的蓝光。“我们做过测试,它能把普通的钛合金,在微观层面重新排列成‘类金刚石结构’,硬度提升三倍,同时还能保留原有的韧性。”她一边说,一边打开旁边的全息投影,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两种材料的微观结构对比图——左侧的钛合金原子排列松散,右侧的则紧密如蜂巢,“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不需要高温高压,只需要五分钟,能耗只有传统锻造技术的十分之一。”

苏晚晴凑近屏幕,手指在投影上滑动,放大某个原子节点:“你们是怎么解决场力频率的精准控制问题?之前我们在实验室试过,稍微偏差0.1赫兹,就会导致原子排列错位。”

陆明宇立刻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参考了您发表的《场力波动补偿算法》,然后结合张详前先生提出的‘空间场力梯度模型’,在仪器里加了一个‘动态补偿模块’。它能实时监测物质的场力反馈,自动调整输出频率,误差可以控制在0.001赫兹以内。”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普通的钛合金片,放进场力微雕仪的卡槽里,“林老师,苏老师,要不我们现场演示一下?”

林远舟点头:“好,正好我们带了蔚蓝星的星晶矿样本,能不能试试对它进行微观改造?”星晶矿是星际科研站建设的核心材料,但其天然晶体结构存在缺陷,导致能量传导效率不稳定,这一直是困扰科研团队的难题。

赵晓冉眼睛一亮:“当然可以!我们还没试过对星际矿物进行改造,正好验证一下仪器的兼容性。”

众人来到学院的实验楼,陆明宇将星晶矿样本放在场力微雕仪的工作台上,然后在控制屏上输入参数。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星晶矿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几处红色标记的节点,正是结构缺陷所在。赵晓冉按下启动键,仪器顶端的探针开始发出细微的嗡鸣,探针周围的蓝光逐渐凝聚成一道细线,精准地对准星晶矿样本。

“现在仪器正在释放17.8赫兹的场力波,这个频率是我们通过张详前先生的‘矿物场力共振公式’算出来的,正好能匹配星晶矿的原子振动频率。”陆明宇解释道,手指在控制屏上滑动,实时调整参数,“你们看,红色标记的缺陷正在被修复——原子正在重新排列,形成更稳定的六元环结构。”

苏晚晴拿出随身携带的场力分析仪,屏幕上的数据显示,星晶矿的能量传导效率正在稳步提升,从原来的68%逐渐上升到92%,最终稳定在95%。“太不可思议了!”她忍不住惊叹,“这个效率,完全能满足星际科研站的能量需求。”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