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护航联盟的庆功宴余温未散,林远舟的私人通讯器就收到了三条同步请求——分别来自伊瑟尔星的科研中心、新星球的智慧生物长老会以及地球联合国太空署。他对着舷窗外缓缓转动的蓝色星球笑了笑,转头看向正调试场力分析仪的苏晚晴:“看来各方都等不及要谈下一步了。”
苏晚晴指尖在虚拟面板上轻滑,调出三份加密文件:“伊瑟尔星的能源采集效率下降了12%,艾蕾娜在报告里提了三次‘跨文明技术互补’;新星球那边刚稳定生态,就主动提交了矿物分布图,标注了五处适合科研开发的区域;联合国更直接,附了份混元学院的成果清单,场力微雕仪的参数都标红了。”
“这倒是省了我们不少事。”林远舟点开全息投影,将三份文件整合为统一的议事界面,“通知各方,一小时后召开三方视频会议,就在护航联盟的主会议室。”
当林远舟和苏晚晴走进会议室时,全息投影已亮起三道光幕。左侧光幕中,艾蕾娜站在伊瑟尔星标志性的可变形建筑前,半透明的皮肤折射着能量光带;中间光幕里,新星球的智慧生物长老卡鲁悬浮在特制的场力容器中,体表的触须随着呼吸轻轻摆动;右侧光幕则是联合国太空署署长周明远,身后是熟悉的地球背景。
“感谢各位拨冗参会。”林远舟率先开口,指尖轻点将混元学院的成果展示在中央屏幕上,“场力微雕仪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跨文明技术融合的可能。但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伊瑟尔星有成熟的空间结构理论,新星球掌握着独特的生物场力技术,地球则在工程应用上积累了经验。如果能整合这些力量呢?”
艾蕾娜立刻前倾身体,触须般的发丝微微颤动:“你的意思是建立联合科研机构?瑟兰导师早就提出过类似设想,只是之前缺乏核心技术纽带。张详前统一场论中‘场力同源’的观点,正好能成为理论基础。”
卡鲁的触须发出轻柔的嗡鸣,经由翻译器转化为清晰的语音:“新星球的生态修复让我们明白,文明存续需要共享智慧。但我们的技术体系依赖生物场力共振,如何与你们的机械装置兼容?”
周明远推了推眼镜,调出地球的星际探索规划图:“联合国支持建立联合科研站,但必须明确研究方向——能源危机、空间航行安全、生态保护,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科研站的选址和管理架构需要三方共识。”
苏晚晴适时插入,将预设的科研站模型投射出来:“我们初步设想,科研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理论研究区、技术实验区和生态观测区。选址建议在地球与新星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这里的引力场稳定,符合张详前统一场论中‘空间场力平衡’的条件。”
“拉格朗日点虽好,但宇宙射线强度是地球轨道的三倍。”艾蕾娜调出一组数据反驳,“伊瑟尔星的能量护盾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新星球提供生物场力核心,地球负责工程搭建。”
卡鲁的触须突然急促摆动:“生物场力核心需要活体培育,必须保证科研站的生态循环系统符合新星球的环境参数。另外,我们要求科研站必须包含生态保护实验室,避免重蹈地球和伊瑟尔星过度开发的覆辙。”
周明远皱起眉头:“工程成本会大幅增加。地球目前能调配的资源有限,天元集团重组后生产线还在磨合,场力微雕仪的量产需要时间。”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林远舟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突然想起新星球的稀有矿物线索:“新星球发现的星晶矿,能量传导效率是现有材料的五倍。如果用场力微雕仪改造其结构,再结合伊瑟尔星的能量护盾技术,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升防护效果。这正是张详前‘物质与场力相互转化’理论的实践应用。”
他调出星晶矿的检测数据,苏晚晴立刻补充:“我们已经做过初步模拟,改造后的星晶矿能将护盾能耗降低40%。地球可以负责采矿设备的研发,新星球提供开采权,伊瑟尔星则贡献护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