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强干…弱枝

第一场考试结束,陈耀祖三人拖着疲惫却带着一丝轻松的身体回到小院。

早已等候多时的家人立刻围了上来,四姐姐端上热腾腾的姜汤。

陈大勇和王父身子也好的差不多了,打量着孩子们,确认他们只是精神疲惫,并无大碍,这才长长松了口气。

三人也顾不上多说,匆匆洗去一身黏腻的臭汗和贡院带来的污浊气息,喝了点清淡的粥菜,便一头栽进床铺,沉沉睡去。

连续三日的精神高度紧绷,一旦松懈,困意便如排山倒海般袭来。

陈大勇心疼儿子,夜里悄悄起身,不止一次伸手探向陈耀祖的额头。

感受那平稳的温度,才敢安心回去歇息,生怕这连番劳累之下,孩子会病倒。

短暂的休整后,第二场考试如期而至。此次进场,竟是出乎意料的顺利。

贡院外依旧人山人海,却再无之前那些试图接近、搭讪甚至制造混乱的“牛鬼蛇神”。

三人顺利通过检查,再次踏入那熟悉的号舍。

他们不知,这正是六皇子暗中安排的人手发挥了作用。

在绝对的权势面前,地方上的那些魑魅魍魉,终究不敢明目张胆地与一国皇子作对,只得暂时收敛爪牙。

第二场考试,重在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与文采,题型包括杂文、判语(司法文书)、诏、诰、表(再考一种)、以及诗赋,有时还会涉及算学等实用科目。

考题发下,陈耀祖凝神细看。杂文题目是 《问“奢靡之风”与“国用民生”论》 。

此题紧扣时弊,要求考生辨析奢靡消费对国家财政和百姓生活的影响。

陈耀祖略一思索,并未简单批判奢靡,而是从“流通”与“耗竭”两个角度切入。

他论述适度的、基于生产的消费能促进百工兴盛、货物流通,利于民生;

而无度的、脱离生产的奢靡,则会导致财富过度集中、资源虚耗,最终损及国本。

他引经据典,却不忘结合王富贵平日谈论的商业见闻,指出“奢靡之财,若源自土地兼并、巧取豪夺,则为毒瘤;

若源自工商繁盛、技艺创新,则如活水,需引导而非禁绝。”

观点辩证,逻辑清晰,远超一般学子空谈“节俭”的套路。

诗赋题则是 《赋得“江涵秋影雁初飞”得秋字五言八韵》 。

此诗意境开阔又带一丝清冷。

陈耀祖并未沉溺于悲秋伤怀,而是笔锋一转,描绘秋日江景之壮美,由雁阵南飞联想到信息传递、游子思乡,最后落笔于“稻菽千重浪,仓廪自此盈”。

将秋日的萧瑟之意,巧妙转化为对丰收的期盼与对国泰民安的赞颂,格调顿时高昂,既扣题又不落俗套。

最让他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一道附加的算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