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大明的规矩,不是用来商量的

王哲等人如遭重击,

双膝一软,

“噗通”跪地!

“太子明察!”

“摄政王明鉴!”

“我等所行皆为江山社稷!”

“绝无半点私心杂念!”

“更不曾生出悖逆之念!”

“恳请二位殿下宽恕!”

“恳请陛下开恩!”

王哲心头一沉,悔意翻涌。若早知只是几个世家子弟出头,何必挺身而上?他们究竟想做什么?难道真以为这是在赌命取乐?

朱涛所言,根本无从辩驳。关中大族图谋田产,岂是一纸国律能制?可王哲能说什么?他不敢说。纵然据理力争,等待他的也唯有满门抄斩,断无生机。

殿上目光如刀,冷峻逼人,仿佛藏着千钧杀机。王哲目光疾扫四周,内心焦灼至极,只盼有人肯站出一句公道话。

可惜无人回应。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低头垂首,避其视线,生怕被视作同党。

“来人——”

“将这几个贪权枉法之徒拖出去!”

“大明不容此等蠹虫存世!”

朱涛神情未动,语气如冰,说完便向殿外御前军轻轻抬手。

御前军早已待命,立刻上前押人。

“陛下——”

“祖宗之法不可违啊!”

“祖宗之法不可违——”

“陛下!”

王哲等人已被拖行,自知难逃一死,索性放声疾呼,以忠臣死节之态嘶吼不止。

声震梁柱,响彻宫阙,似要以血唤醒天听。

“住口!”

“押赴午门,立斩不赦!”

“另传——”

“苏锦墨!”

“即刻彻查关中、陇西所有氏族!”

“凡有兼并良田、欺压黎民者——”

“孤必诛之无赦!”

朱标与朱涛眼中怒火未熄。尤其是朱涛,直接下令追查关陇豪族。

一旦锦衣卫查实罪证,那些盘根错节的贵族,必将尽数覆灭,家破人亡。

而这,正是最好的时机。

前脚刚平江南大族,后脚尚缺由头整治关陇势力。如今对方竟主动送上把柄?

不愧是出身世家之人。行事如此“周全”。

“朕亦以为太子与摄政王所策甚妥。”

“诸卿可还有异议?”

朱元璋面带笑意,环视群臣,神色慈和,宛如春风拂面。

但那些深知其性情的老臣心里清楚——

这位太祖早已退居幕后,朝政实由两子执掌。仅在关键时刻现身,为亲子撑腰。

至于反对之声?

谁还敢开口?

方才那几位高喊“祖宗之法”的世家子弟,此刻正倒在血泊之中。

难道已被押至午门,即将问斩?

事情就这样定了。

中书省左右丞相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臣赞同太子殿下与摄政王殿下的提议,此策可为大明立千秋基业!”

“臣亦赞同!”

“二位殿下高瞻远瞩,陛下英明决断!”

该表忠心的立刻表态,该随声呼应的无一落空。

整个大殿气氛肃然,却透着一股诡异的平静。

“好!”

“竟无人异议?”

“即日起,此律生效!”

“纳入《大明律》正文!”

“散朝。”

朱元璋嘴角微扬,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他猛然一掌拍在龙案之上,起身离座,步伐坚定地走出了奉天殿。

这场朝会,就此落幕。

没有争执,没有喧哗,仿佛一切本该如此。

可谁都知道,但凡朱元璋亲临奉天殿,往往血染宫阶,尸骨未寒。

这早已是朝中不言自明的铁律。

群臣悄然松了口气,衣袖下的手却仍在颤抖。

但他们心里清楚——

这一道新律颁布之后,整个大明的世家门阀,必将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山东氏族与江南氏族已覆灭于前,余者尚存:关中、关东、关西、蜀中、阜阳……这些盘根错节的家族,依旧掌控着土地与权力。

而如今,有了这道律法撑腰,那些长期被压制的庶子们,怕是要掀翻屋顶了。

仇恨积蓄太久,只待一道法令点燃引线。

会不会有人为了家族稳定选择退让?

或许有。

但极少。

人性趋利,尤其生于豪门者,更懂得争夺之术。

他们若不贪婪,又怎会疯狂兼并田产,逼得百姓流离失所,动摇国本?

就算个别人愿意隐忍,也轮不到他们做主。

大明的规矩,不是用来商量的。

退朝后,朱涛慢悠悠返回摄政王府。

刚踏入府门,李进便登门禀报:格物院十大工程基地,已全面启动。

消息传来,连一向冷静的朱涛都忍不住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