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槐花为媒

年轻人挤在自行车旁边,伸手摸了摸车把:“这自行车真新,还是‘永久’牌的!卫民可真有本事,能娶到晓云这么好的媳妇。”

有人问卫民:“卫民,啥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个像晓云这样的媳妇?又能干又懂文化,还是公社的会计!”

卫民挠挠头,笑得腼腆:“你们好好干活,多帮合作社出点力,往后日子好了,还怕找不到好媳妇?晓云常说,人踏实肯干,就没有过不好的日子。”

“可不是嘛!”村里的王大娘接过话头,嗓门清亮,“上次我家孙子发烧,半夜找不到医生,还是晓云骑着自行车,跑了三里地去公社卫生院请医生,还帮我垫付了医药费。这姑娘心善,卫民娶到她,是福气!”

议论声裹在风里,飘到晓云耳朵里。她悄悄攥了攥卫民的手,卫民回握过去,掌心的温度让她安了心。

酒席很快摆好了。菜都是自家产的,炒青菜是后院种的,绿油油的,还带着露水的清香;炖土豆是去年窖里存的,粉糯入味,赵金凤特意放了点八角,香得很;鸡蛋羹蒸得嫩,上面撒了点葱花,是林薇的手艺,她说“晓云喜欢吃嫩的,火不能太大”;最“硬”的菜是盘红烧肉,赵金凤昨天炖了大半天,肉香飘得满院都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每桌还摆了一碟花生米,是用温水泡过再炸的,不硬,适合老人和孩子吃——这是晓云特意跟赵金凤说的,“妈,村里老人多,牙口不好,花生米泡软了炸,他们吃着方便。”

周家父母坐在主桌,周母穿了件深灰呢子外套,袖口捋得一丝不苟,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还抹了点头油。她目光扫过桌上的“六菜一汤”,眉头轻轻皱了下,悄悄碰了碰周父的胳膊,声音压得低:“他爸,你看这菜……咱家晓云在公社上班,多少也是个体面人,嫁过来连个八碗八碟都没有,传出去人家该笑话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父没作声,只端起茶杯抿了口。他是公社的干部,平时讲究规矩,心里也觉得这喜宴太简单,可看着卫民和晓云的样子,又没好说什么——刚才进门时,他看见宋老实悄悄把卫民拉到一边,叮嘱他“一会儿敬茶要诚心,往后要好好待晓云”,那眼神里的认真,不像是装出来的。

坐在周母旁边的表姐赶紧劝:“嫂子,现在都提倡勤俭节约,再说菜不在多,心意到了就行。你看这青菜,是卫民昨天傍晚特意去地里摘的,还带着露水;这红烧肉,妈炖了整整一下午,生怕不好吃。上次我来宋家,看见妈在给晓云做棉鞋,说晓云冬天脚凉,要做双厚点的棉鞋,比亲妈还贴心呢。”

周母哼了一声,没再说话,拿起筷子夹了口青菜,却没吃,放在了碗里。她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女儿在公社当会计,多少人羡慕,结婚却这么简单,总觉得委屈了女儿。

赵金凤站在灶台边,手里攥着块抹布,把这幕看得真切。她心里像揣了块石头,沉得慌——按老规矩,喜宴得有“八碗八碟”,鸡鸭鱼肉都得有,可宋家硬是要新事新办,把省下来的钱给俩孩子买了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昨天她还跟宋老实说:“要是晓云爸妈不高兴咋办?要不咱再添两个菜?”宋老实说:“咱真心待晓云,他们会明白的。菜多菜少不重要,心意到了就行。”可现在见周母脸色不对,她还是慌了。

“妈,我去给主桌添点花生米。”林薇看出赵金凤的紧张,端起一盘刚炸好的花生米走过去。她把花生米放在周母面前,笑着说:“阿姨,这花生米是晓云特意让炸的。前儿晓云跟我说,您胃不好,吃硬的东西不舒服,就跟妈说用温水泡过再炸,这样不硌牙,也容易消化。您尝尝,是不是比平时的软和?”

周母看了林薇一眼,又看了眼花生米,心里微动——她胃不好的事,只跟女儿说过,没想到晓云记在了心里,还特意跟赵家提了。她没说话,却夹了一颗放在嘴里,果然软乎乎的,一点不硌牙。

就在这时,周晓云突然站起来,手里举着个白瓷茶杯——她不会喝酒,以茶代酒。她声音清亮,传遍了整个院子:“爸妈,宋叔赵姨,还有各位乡亲,今天多谢大家来参加我和卫民的婚礼,辛苦大家了。”

院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她。晓云深吸一口气,又说:“现在国家提倡勤俭节约,咱们不能铺张浪费。桌上这些菜,都是自家人的心意:青菜是卫民昨天傍晚去地里摘的,他说要给大家吃最新鲜的;土豆是宋叔去年种的,存了大半年,说冬天的土豆最粉糯;红烧肉是赵姨炖的,昨天我在灶房帮忙,看赵姨炖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味道不好。这些菜没有饭店里的精致,可每一口都是真心,比啥山珍海味都强。”

她顿了顿,看向周母,眼里满是真诚:“妈,我知道您觉得这婚礼简单,怕委屈了我。可我一点不觉得委屈——卫民对我好,宋叔赵姨把我当亲闺女待,乡亲们也这么热情,这比啥排场都重要。以后我跟卫民好好过日子,好好孝敬您和爸,不让您操心。”

说着,她夹了一筷子红烧肉,递到周母碗里:“妈,您尝尝赵姨的手艺,比我做的好吃多了。昨天我跟赵姨学炖肉,她还说,以后我想吃了就回家,她教我,还说要给我做我最爱吃的槐花糕。”

周母看着碗里油亮亮的红烧肉,又看了眼晓云眼里的真诚——那眼神里没有讨好,只有对长辈的尊重和对这个家的接纳。她心里的疙瘩突然就松了,夹起红烧肉放在嘴里,肉香在嘴里散开,软嫩不腻,是她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她点了点头,声音有点哽咽:“嗯,是挺好吃的。妈不委屈,只要你过得好,比啥都强。”

周父放下茶杯,突然拍了拍桌沿,声音亮堂:“好!我家晓云懂事儿!这勤俭节约的劲儿,比我这当干部的还明白!咱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带头反对铺张浪费,晓云做得对!”他看向宋老实和赵金凤,语气诚恳:“老哥,嫂子,以前我还担心晓云嫁过来受委屈,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你们教出了个好儿子,晓云能嫁过来,是她的福气。”

宋老实赶紧站起来,手里还攥着烟袋锅,有点激动:“兄弟,你太客气了,是我们卫民有福气,能娶到晓云这么好的媳妇。往后我们一定待晓云像亲闺女,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赵金凤看着这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眼圈却有点红——她知道,晓云这是在为宋家解围,这姑娘心细,知道她担心,特意说了这番话。

酒过三巡,到了敬茶环节。赵金凤早把蒲团摆好了,是用自家织的粗布缝的,还垫了层棉絮,怕晓云跪得疼。她站在堂屋中间,手里端着茶杯,心里有点紧张——按老规矩,新娘子得跪着敬茶,可前儿晓云跟她说:“妈,现在提倡新事新办,我觉得跪不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您的心意。要是您不介意,我想站着敬您,您别生气。”当时她就说“妈不介意,只要你真心待我,啥规矩都不重要”,可现在当着这么多乡亲的面,还是有点怕老辈人说闲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晓云走到赵金凤面前,果然没跪。她微微欠了欠身,双手捧着茶杯递过去,腰板挺得笔直,眼神却软和:“妈,请您喝茶。前儿跟您说想站着敬茶,谢谢您能理解我。我知道老规矩重,可我觉得,对您的孝顺,不是靠一跪,而是靠往后的日子——您年纪大了,以后家里的活我多干,您想吃啥我给您做,有啥心事我陪您聊,这才是我想给您的孝顺。”

院里瞬间静了,连风吹过槐树叶的声音都听得见。几个老辈人皱起眉,张爷爷小声说:“这孩子咋不懂规矩?敬茶哪有不跪的?”

旁边的李奶奶刚要附和,却被张奶奶拉了拉胳膊。张奶奶笑着说:“老张,你别瞎嘀咕。你看晓云说的多实在?孝顺不是靠形式,是靠真心。当年我嫁过来时跪了,可后来跟婆婆吵了多少架?反观金凤,当年也没跪,却把婆婆伺候得舒舒服服的,这才是真孝顺。”

周母也屏住了呼吸,手悄悄攥紧了衣角——她怕赵金凤不高兴,也怕晓云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