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明州(今宁波)港。
初夏的海风带着咸腥湿润的气息,吹拂着港湾内林立的桅杆。
不同于往日以近海捕捞和沿岸贸易为主的船只,今日的码头上,气氛格外不同。
一支由五艘海船组成的船队,正进行着最后的出发前准备。
这五艘船,体型较寻常海船更为修长坚固,船首特意做了加强,以应对可能的风浪。
船帆采用了陈朝工部新研制的、致密耐用的厚帆布,索具也经过了优化。
最重要的是,船队中两艘较大的船上,配备了经过伪装的、小型化的“驱瘴仪”和经过改良的指南针,以及根据赵老蔫团队研究、结合部分海外传闻绘制的、相对更精确的东海海图。
船工和水手们喊着号子,将最后一批货物——精美的瓷器、色泽鲜艳的丝绸、还有少量特制的琉璃器、以及作为硬通货的金银铤——小心地搬运上船。
这些货物,既有展示陈朝工艺水平的精品,也有便于交换的实用之物。
码头上,除了忙碌的船员,还有明州市舶司的官员、工部派来的技术吏员,以及少量穿着靖安司便服、眼神锐利的人员。
一名身着市舶司绿色官袍的官员,正对船队的指挥使——一位经验丰富、面色黝黑的老水师军官,做着最后的叮嘱。
“刘指挥使,此次奉陛下密旨,特许尔等前往高丽、日本国,试探通商之可能。切记,尔等代表的,乃我大陈颜面。需谨慎行事,以探查情势、建立联系为首要,贸易获利次之。遇事多察多看,勿要轻易与人冲突。”
刘指挥使抱拳躬身,声音洪亮。
“大人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必使我大陈威仪,远播海外!”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
“靖安司的几位兄弟,也会沿途记录海况、风土、以及……伪宋商船在这些地方的活动情况。”
官员点了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路顺风!”
与此同时,数千里之外,伪宋,杭州湾。
一艘悬挂着宋字旗号的官船,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准备工作,只是规模稍小,货物也更偏向于传统的丝绸、茶叶和书籍。
一名伪宋市舶司的提举,对即将出海的商队首领吩咐道:
“……听闻海东诸国,近年对我朝货物需求日增。尔等此行,除了惯例贸易,亦需留意,可有……其他来历的商船,在彼处活动。特别是那些货物新奇、样式迥异者,需多加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