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压垮骆驼的又一根沉重稻草!没有原料,生产线就得停摆,已经签订的合同就无法履行,面临的将是巨额的违约金赔偿!而新的订单,在目前这种风声下,根本不可能接到。
坏消息像瘟疫一样在公司里蔓延。很快,又有几家较小的供应商打来电话,语气闪烁地表示后续合作需要“再考虑考虑”,甚至有的直接要求结清前期欠款,一副生怕霄汉公司明天就倒闭,货款打了水漂的模样。
公司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但几乎不再是业务电话,而是催款的、质疑的、取消合作的……每一个铃声都像一道催命符。员工们也无心工作,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焦虑地议论着公司的前途和自己的去向。一种末日来临般的恐慌情绪,笼罩了整个霄汉公司。
而与此同时,外面的舆论风暴也愈演愈烈。
之前那几家小报的恶意报道似乎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几天,更多类似的“揭秘”和“分析”文章出现在各种小道报刊上,内容更加不堪入目。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质疑公司的经营,而是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肖霄个人。
一篇名为《“知青英雄”还是“时代投机者”?——深扒肖某的财富原始积累》的文章,极其恶毒地暗示肖霄在东北插队期间,就利用知青身份和管理物资的便利,倒卖过集体财产,克扣过知青口粮,所谓的“救火负伤”不过是沽名钓誉之举,他的第一桶金来得“并不干净”。文章捕风捉影,捏造细节,极力将肖霄描绘成一个善于钻营、利用时代混乱牟取私利的投机分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另一篇则打出了《剖析“文革财”与“知青财”——以霄汉公司为例》的骇人标题,文章牵强附会地将肖霄的创业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联系起来,暗示他利用了知青返城后的政策漏洞和社会同情心,编织关系网,攫取了不属于他的社会资源,他的发家史就是一部“啃噬时代伤痕”的历史。
这些污蔑之词,恶毒至极,不仅否定了他个人的奋斗,更玷污了整整一代知青曾经奉献过的青春和苦难!肖霄看着这些报纸,气得浑身发抖,额头上青筋暴起,恨不得立刻将这些胡说八道的混蛋揪出来痛揍一顿!但他更心痛的是,这些谣言极具蛊惑性,在这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人们普遍对“文革”、“知青”等话题抱有复杂情绪的年代,很容易就能煽动起不明真相者的仇视和鄙夷。
果然,很快就有“正义感过剩”的市民往公司打来匿名电话,破口大骂他是“喝知青血的蛀虫”。甚至有一天傍晚,肖霄下班回家时,发现楼道口被人用红油漆歪歪扭扭地刷上了“投机倒把分子肖霄”几个大字,虽然很快被王大锤带人清理掉,但这种下作的手段,却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肖霄的心里,也让他为家人的安全感到深深的忧虑。
家庭,本应是最后的避风港,此刻却也弥漫着无声的焦虑。苏晨虽然不懂生意上的事,但从肖霄日渐沉重的眉头、深陷的眼窝和深夜书房里久久不熄的灯光,以及偶尔听到的李卫东压低声音的紧急汇报中,她也敏锐地察觉到出了大事。她变得更加沉默,眼神里的担忧浓得化不开,却不敢多问,生怕给他增添额外的压力。她只能尽力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在他深夜疲惫归来时,默默递上一杯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