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她从来没有怕过

消息传来,仓库实验室里响起几声不屑的嗤笑。

“飞鹤?名字起得挺飘,就怕飞不起来。”周炽一边调试着新到的精密电阻箱,一边头也不抬地嘲讽。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他负责的硬件组鸟枪换炮,正憋着劲要搞个大新闻。

李泽川晃着手里那份关于“飞鹤”团队的简报,语气玩味:“领头的几个,都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高材生,理论功底应该不差。不过……”他拖长了调子,看向正在和白板上的数学难题较劲的苏想,“跟咱们苏博士在《自然》上发的那些东西比,感觉差了不止一个时代。”

陈知行则更为审慎,他推了推眼镜:“不要轻敌。他们在日本接触的都是工业界成熟的技术路线,工程化经验可能比我们丰富。而且,他们背靠高校,能调动的人力资源和传统算力资源不容小觑。”

苏想终于从白板前转过身,粉笔灰沾了一点在鼻尖,她随手抹去,眼神清亮:“不管他们是谁,从哪里来,目标是什么。”她的目光扫过团队众人,“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比他们更快,比他们更好,比他们更接近未来。”

她的话语平静,却带着绝对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技术路线的深刻理解,也源于团队日益精进的实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成了两条技术路线无声的赛跑。“飞鹤”团队频频在传统计算机刊物上发表论文,展示他们在经典架构上精细入微的优化技巧,确实引来不少圈内老专家的赞许。而“星图”团队则继续在他们认定的道路上狂奔,改进版原型机的性能节节攀升,处理特定任务的能力已经开始展现出令人咋舌的潜力。

最终的碰撞,发生在一个国家级超算应用项目的招标评审会上。该项目需要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处理一项涉及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国防科研任务——正是苏想团队之前小试牛刀的那种类型。

“飞鹤”团队和“星图”团队,成了最终进入实地测试环节的两个候选者。

测试现场,气氛凝重。

“飞鹤”团队带来的,是基于银河-II进行深度优化后的整套系统,设备庞大,指示灯闪烁,散发着成熟技术的威严。

他们的负责人,一位姓林的东京大学博士,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充满日式风格的严谨与细致。

而苏想这边,依旧是那台被周炽和李泽川戏称为“铁皮怪兽”的改进版原型机,体积只有对方设备的几分之一,线缆虽然规整了许多,但外观依旧带着实验室的粗犷。

苏想本人,也只是简单穿了件白大褂,素面朝天,唯有眼神锐利如初。

实测开始。

同样的数据包被同时输入两个系统。

“飞鹤”系统运行平稳,巨大的屏幕上一行行代码飞速滚动,符合所有人对大型超算的预期。

而“星图”原型机,在沉寂了几秒钟后,内部传来一阵不同于传统风扇的、低沉的流体散热声,几排特制的指示灯以某种独特的韵律亮起,屏幕上的数据流则以一种近乎狂暴的速度刷新、整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