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从古到今的诗词歌赋文章后写的都是模仿抄袭吗?
如果两个或多个以上的人写同类型的题材肯定会出现相仿内容,就像失恋的人很多都有大醉一场的想法。
正想过去和他们理论,卖笔墨的老板拉住我,低声道:“李相公别往心里去,他们是世家子弟,刚刚看着你来买笔墨,故意找茬呢。”
冷静下来后拿着买的墨回到文社,就见众人面色深沉。
杜圃手里捏着一张纸条,是有人从门缝塞进来的,上面写着 “模仿之辈,何敢称雄”。
阿福气得脸通红的说:“他们就是嫉妒!李大哥的诗里有‘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大义,崔浩的诗写的只有乡愁,意境根本不一样!”
我沉默着坐下,铺开《登金陵凤凰台》的诗稿。
崔浩的《黄鹤楼》确实如璞玉浑金,以破律的气韵写尽时光苍茫,思乡之愁;
可我的诗,从吴宫晋代的兴亡,到浮云蔽日的忧思,藏着的是寒门学子对世事的洞察。
这不是模仿,是表达我们寒门读书人被打压后更想施展才华的抱负。
我在思考着这些的时候文社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每个人都在为我不平,却又不知怎么安慰我。
他们可能不知道我写这首诗的出发点,何况世家势大,故意放出这种言论我又能去哪里辩驳呢?
此时这种无力感,比当面被嘲讽更让人难受。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老夫子举着一份官报闯了进来,手拿着官报不住的颤抖着,一边走一边大声道:“上官大人!上官婉大人给你的诗作评了!”
听清老夫子所说的内容后所有人都围了上去。
老夫子指着官报上上官婉对于两首诗的诗评,只见官报上写着“崔诗写乡愁之空灵,李诗抒家国之沉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浮云蔽日’喻奸佞,‘长安不见’表忠忱,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其志可嘉,其情可悯,远超寻常怀古之作。”
“远超寻常之作!”
杜圃激动地念出声,眼眶瞬间红了。阿福把手上那张 “模仿之辈” 的纸条撕得粉碎。
我盯着 “忧国忧民” 四个字,喉咙发紧,像有暖流在胸腔里炸开。
感觉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人懂,所想表达的有人肯定,此刻所有的委屈都化作了释然。
“上官大人眼光真是毒辣,评价也是精准!”
老夫子抚须长叹,“崔浩的诗是表达个人思乡之情,而李白你的这首诗是表达对天下之忧,对应着今时今日的朝堂格局,在这个环境下上官大人肯定你的诗确实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