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报上的评价像是清晨的朝阳,缓缓却不可动摇的点亮着黑暗。
次日的清晨,文社门口堆满了寒门学子送来的各种礼物,而世家文人的非议,在官方评语面前,渐渐的弱了下去。
这份热议,竟一路传到了宫中。
彼时杨玉凰王妃正坐在梳妆台前,心烦意乱地拨弄着玉簪,近日琐事繁多,她夜里总睡不安稳,连御医开的安神汤都不管用。
贴身侍女捧着一份抄诗进来,轻声道:“王妃,外面都在传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说是能引金凰异象呢。”
杨玉凰本无心看诗,却被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句吸引。
她自幼饱读诗书,一眼便看出 “浮云蔽日” 的隐喻,想起朝堂复杂的情况,不由得轻轻叹息。
侍女提议道:“王妃素来精通音律,不如以琴试之,看看这诗的文气如何?”
杨玉凰点头,待侍女取来七弦琴,她指尖轻拨,琴声初起时低沉婉转,配合 “凤去台空江自流” 的诗句,似有江水呜咽。
当弹到 “总为浮云能蔽日”,琴弦突然震颤,一缕淡金色的文气从琴身升起,绕着指尖流转。
奇异的是,原本烦乱的心绪竟渐渐平复。
文气顺着指尖渗入血脉,像清泉流过石缝,无声的浸润着心灵。
弹到最后一句时,文气凝成细小的凤凰虚影,在琴上飞过后缓缓消散。
杨玉凰看着缓缓消散的虚影愣了愣神,她试过很多的诗词配乐,却从未有一首能有能如这般。
这诗不仅文气充沛,更藏着安定心神的韵律,像是能洗涤抚慰她的心灵一样。
“这首诗是何人所作?”
她转向侍女,眼中满是好奇,“竟能写出如此有风骨、有温度的诗。”
侍女笑着说道:“此诗乃李白所作,听说只是个寒门学子,刚在州府诗会夺魁。”
杨玉凰挑了挑眉,拿起诗稿再读一遍。
听到此诗乃是寒门书生所作时,她忽然想起自己未入宫时,也曾见过寒门学子在街头卖诗谋生,展现出来的倔强与坚持是曾经的她所不能理解的。
她放下诗稿,语气平和道:“把这首诗抄录下来,挂在书房。”
而此刻的寒门文社,我正和杜圃整理诗稿。
秋风穿过窗棂,翻动着桌上镇纸压着的一沓宣纸。阿福跑进来,兴奋地喊:“李大哥!宫里来人了,说王妃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