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逻辑试炼与情感解答

那道由纯粹数学语言构成的回应信号,如同一把冰冷而精确的钥匙,在“情感虹爆”撕开的裂缝中,为地球文明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然而,门后并非友善的握手,而是一系列令人费解的、基于绝对逻辑的“试炼”。

第一个“试题”很快传来:一个动态演化的、多体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其初始条件和边界参数被刻意设定在导致系统必然走向热寂或内爆的临界点上。信号的隐含要求是:在有限步骤内,找到并输入一个“修正参数”,使系统达成动态平衡。

全球顶尖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被紧急召集,在共情之塔的算力支持下进行推演。他们很快发现,在纯粹的数学框架内,这个问题无解,任何微小的修正都会引发新的、更快速的崩溃。

“它在测试我们是否理解‘完美平衡’在复杂系统中本质上是瞬态的、不可长期维持的?”李明猜测。

星璃凝视着那不断走向毁灭的模型,纪时者的知识在她脑中闪现。她没有尝试去“修正”,而是引导团队,向模型注入了一个微小的、持续变化的“随机扰动因子”。这个扰动本身不符合经典物理定律,它模拟的是…自由意志的不可预测性。

令人惊讶的是,模型没有稳定下来,但它的崩溃被无限期推迟了,系统进入了一种在有序与混沌边缘持续舞蹈的、充满活力的状态。

“答案不是追求静态平衡,”星璃对虚空解释,“而是接受动态的不确定性,并与之共舞。”

沉默。片刻后,第二个“试题”出现:一个关于资源分配的终极优化问题。要求在一个存在无数变量和约束条件的虚拟文明中,分配有限资源,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人类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投入战斗。他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最优算法,结果要么是牺牲个体自由的极端集体主义,要么是导致巨大贫富分化的纯粹市场模式,都无法达成真正的“最优”。

“它在测试我们对‘效益’和‘公平’的定义?”沈曼歌皱眉。

这次,林默的守护者血脉产生了共鸣。他没有提供数学解,而是构建了一个情感框架,将这个优化问题置于其中。在这个框架里,“效益”不仅包括物质产出,还包括个体的幸福感、创造力、社群归属感等无法量化的情感价值;“公平”也不是简单的均等,而是机会的公正与对多样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