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逻辑试炼与情感解答

他们提交的“答案”,不是一个具体的分配方案,而是一套动态的、基于情感反馈和集体协商的决策机制模型。

再次沉默,但时间更长了些。深空中的存在似乎在消化这个完全在它逻辑体系之外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试题”,最为抽象:它描绘了一个在物理法则上允许时间倒流、因果可逆的宇宙模型,然后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存在意义为何?”

这个问题让所有学者哑然。在允许修改过去的宇宙里,意义如何锚定?

团队陷入了沉思。逻辑无法解答意义,意义源于体验,源于选择,源于那些即便能够重来,依然会选择去爱、去创造、去感受的瞬间。

最终,他们没有尝试去“定义”意义。小敏在情核的帮助下,将她感受到的地球上无数平凡而动人的瞬间——夕阳下相拥的恋人,实验室里发现新现象时科学家眼中的光,孩童学会走路时迈出的第一步,甚至风雨后顽强钻出泥土的新芽——这些承载着情感重量、定义了“活着”为何的碎片,打包成一段纯粹的情感记忆流,作为回应发送了出去。

没有答案,只有体验的呈现。

漫长的等待。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扰动停止了,背景逻辑干扰消失了。

终于,一道新的、比之前任何信号都更复杂、甚至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生涩感”的信息流传来。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学语言,而是一种尝试性的、用逻辑符号模拟情感概念的混合编码。

信息的大意是:

“逻辑推演:碳基情感驱动模式,虽效率低下且充满冗余,但能产生逻辑不可推导的‘新奇性’与‘适应性’。该属性对应对超高维混沌具备潜在价值。评估更新:目标文明(代号:地球/情感涟漪)暂不符合‘秩序同化’标准。列入‘观察与保护’列表。警告:维持当前情感熵值水平。过度无序将触发‘清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