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一有福之人

“刘璋愔弱,但益州有人,足以自守。除非令尊能先拿下陇右及江东,否则益州是不会轻易投降的。”郭嘉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令尊想代汉的心思,天下皆知。他能做得,益州人就做不得?”

袁熙有点头疼。

虽然他很不喜欢郭嘉的态度,却又不得不承认郭嘉分析得对。

想要平定天下,父亲袁绍要走的路还很长,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说来说去,还是野心暴露得太早了,对待盟友、旧部的态度又让人寒心,无法托付。

“那些与我无关,你就说说,曹公是怎么选拔人才的。”

“其实很简单。”郭嘉举起手,每说一个字,就弯起一根手指。“赛马,不相马。”

袁熙若有所思,又道:“能说得详细一些么?”

“曹公与令尊最大的区别,在于令尊先问家世,再问名声,然后才论能力。曹公则不同,不问家世,不问名声,只问能力。能者进,不能者退。所以乐进、于禁等人,拔于行伍,徐晃、张辽,选于降卒……”

郭嘉侃侃而谈,袁熙认真听讲,不时点头赞同。

他听懂了郭嘉的意思,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将领,当然是选出来的最实用,门户、名声其实都什么用,行伍中选拔出来的反而最能打。

反正幽州也没什么高门大户,不如试试这个办法。

袁熙正琢磨的时候,郭嘉又道:“使君如果想对辽东用兵的话,一直留在涿郡可不行,最好是能迁到渔阳去。此外,征讨辽东,是不是要调用乌桓人?”

“当然。”袁熙说道。

袁氏为了拉拢乌桓人,下了血本,族女都嫁出去好几个,岂能不物尽其用。

“乌桓人可不仅仅和袁氏相交,他们和公孙度的交情也不错哟。说起来,说不定他们和公孙度的交情更好一些。毕竟胡虏畏威而不怀德,与公孙度相比,你们袁氏给的好处虽多,威胁却有限。”

袁熙瞥了郭嘉一眼,有点挂不住脸。

难怪父亲袁绍不喜欢他,这张嘴太损了,尽说大实话。

可袁熙毕竟不是袁绍,心里虽然不高兴,却还是想听听郭嘉的意见是否有道理。

“你有什么好办法?”

“除了陆路,使君还需要准备一些船。如果能从海路发起进攻,或许会有奇效。”

袁熙觉得有理,不自觉的点了点头。

虽然这两年没对辽东用兵,更没有亲自勘察过地形,但他看过地图,知道进攻辽东只有一条滨海道。这条路并不好走,夏秋之季,常常因雨水太多而淹没,无法通行。

如果翻越燕山,走卢龙塞,路途又太远。

在他的梦中,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以田畴为向导,偷袭柳城,走的就是那条路。虽然成功了,风险还是很大,不亚于乌巢之战。

如今郭嘉提议走海路,无疑合理多了。

唯一的问题是,如果要走海路,就要和青州联手。

从青州的东莱一带渡海,路途最短,青州的船只也多,足以应付大军所需。

“你对公孙度了解多少?”

“不多,但比使君多。”郭嘉再次露出了欠揍的笑容。“为了对付令尊,我们想过联络公孙度,所以曾派人去辽东收集消息,对公孙度略有所知。如果使君有意夺取辽东,我可以亲自走一趟。”

“你?”袁熙心里没把握。

将郭嘉这样一个人派出去,能行吗?

郭嘉看出了袁熙的迟疑。“使君想必也清楚,我等愿意到幽州来,令尊又不拦着,就是希望将来令尊代汉的时候,天子可以效仿箕子,在辽东立功,存续汉室。所以,不管使君是否信得过我,在夺取辽东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分歧。”

袁熙想了想,点头同意。

他未必知道郭嘉等人有几分真心,但他清楚公孙度不是一个汉室忠臣,不会接受天子去辽东立足。早在去年,他就听说公孙度称王,出入都是用皇帝的依仗。

河东之变后,天子的威严扫地,各地都有人不知天高地厚,想过过皇帝瘾,公孙度只是其中之一。

“我夫人是中山人,有族人往来辽东行商,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我安排他们与你同行,掩饰身份。”

郭嘉躬身领命。

——

袁熙很快和甄宓商量了一下,找来两个甄氏族人,让他们陪郭嘉去一趟辽东。

原本最适合的是张鸿,但张鸿去联络鲜于辅还没回来,袁熙只好找甄氏族人。

小主,

姓甄,其实有点风险,尤其是现在。

换了之前,或许公孙度不会太在意。如今形势有变,袁氏有全取天下之心,公孙度肯定会对相关的人提高警惕。

但袁熙实在无人可用,只能如此。

其他人,他也未必信得过。

这两个甄氏族人是叔侄俩。叔叔叫甄行,字子义,四十多岁,看起来还算精明能干,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生意,负责的就是辽东、辽西一带。侄子叫甄武,字子进,刚二十出头,年前刚从中山出来,跟着甄行学习做生意。经验虽然不多,但人如其名,有一身不错的武艺,弓马纯熟。

袁熙仔细观察了一番后,觉得可行,便安排他们与郭嘉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