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动归降的部落,黄忠皆予以接纳,发放粮食、盐巴,并将其迁离边境地带,置于宋军可控范围内放牧。
对于俘虏,除负隅顽抗的头人处死外,普通牧民大多予以赦免,甄别后编户管理。
他们还利用东部鲜卑各部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
拉拢一批,打击一批,使得素利、弥加等人始终无法有效整合东部力量。
在黄忠的稳健调度和太史慈的迅猛打击下,东部战事推进极为顺利。
主要战斗在北伐前期就已基本结束,后续主要是清剿残匪,安抚地方。
当中路决战之时,东路军已基本肃清了辽西、辽东以北数百里内的鲜卑势力,牢牢守护住了主力的右翼,并堵死了敌人东逃的道路。
战后,黄忠与太史慈一边继续清剿零星抵抗,一边开始协助后续的文官团队进行郡县规划、移民实边的前期准备工作。
老将军的沉稳与年轻猛将的锐气,相得益彰,共同为帝国在东线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路的胜利,虽不如中路决战那般惊天动地,也不如西路逼降那般充满政治博弈。
但其高效、稳健,同样堪称经典,完美地实现了刘复的战略意图,为大宋北伐的全胜,立下了不可或缺的功勋。
东部鲜卑的局势,在黄忠与太史慈持续数月的军事打击和政治分化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诸多中小部落或降或逃,昔日称霸辽西、辽东以北的素利、弥加、阙机等大部,如今也已风光不再,部众离散,只能在越来越狭小的地域内苟延残喘。
阙机最早支撑不住,于一场与太史慈偏师的遭遇战中兵败身死,其部众星散,部分归降,部分逃入深山。
剩下的素利与弥加,虽仍负隅顽抗,但彼此间也因败局和资源争夺而猜忌日深,再难联合。
辽西郡,临渝城,东路帅帐。
老将黄忠看着沙盘上东部愈发清晰的态势图,抚须沉吟。
沙盘上,代表素利和弥加活动范围的标记已被压缩到两小块孤立的区域。
“子义(太史慈字),”
黄忠开口道,声音沉稳,
“东部大局已定,如今只差最后一步,擒获素利、弥加二酋,献俘陛下驾前,我东路军事方可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