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灶灰底下有火种

内官总管的声音仿佛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书房内死一般的沉寂。

李云潜深吸一口气,将那份足以掀翻江南官场的汇总表仔细折好,收入袖中,仿佛揣着一团随时会灼伤自己的炭火。

他整了整衣冠,面沉如水,迈步走向了夜色深处的皇城。

成华殿内,龙涎香的烟气袅袅升腾,却驱不散空气中凝滞的压抑。

诚王李容宬,这位从血与火中杀出来的帝王,此刻正背对着他,凝视着墙上一幅《江山万里图》,高大的背影如同一座沉默的山。

李云潜跪地行礼,一言不发。

他知道,父皇深夜召见,绝非为了听他辩解。

时间在寂静中一寸寸流逝,久到李云潜的膝盖都开始发麻。

诚王终于缓缓转过身,他没有看李云潜,目光依旧胶着在那片代表着江南富庶之地的舆图上,声音苍老而疲惫:“你母后时常说,治国如熬药,火太猛则沸溢,火太弱则无效。如今看来,你是想把这炉子都给烧穿了。”

话语里带着深沉的责备,却没有预想中的雷霆之怒。

李云潜心中一凛,叩首道:“儿臣知罪。”

“罪?”诚王冷笑一声,终于将目光移到他身上,那双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里,翻涌着复杂难明的情绪,“你何罪之有?是江南的账目做得太真,还是你派去的人死的不是时候?”

李云潜猛地抬头,父皇……竟全都知道。

诚王踱步到他面前,将一枚沉重的令牌扔在他脚边,那是以纯铜铸就的内库鱼符。

“朕给你十万石粮食,五十万两白银。”他居高临下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声音冷硬如铁,“成立‘内库筹备司’,朕准了。但记住,这火既然是你点的,就别让它烧到朕的龙椅!否则,朕不介意亲手给你泼一盆水。”

李云潜紧紧攥住那枚尚有余温的鱼符,重重叩首:“儿臣,遵旨。”

当他走出御书房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晨风清冷,吹散了他一夜的疲惫,却吹不散他心中那份愈发坚定的灼热。

他没有回寝宫,而是径直回了书房,立刻召集叶轻眉与范建。

当刻着“内库筹备”四字的鱼符被放在桌上时,连一向沉稳的范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钱和粮,这是皇帝在默许太子建立一个独立于户部和六部之外的,直属皇权的“小财政”!

“时不我待。”李云潜的目光扫过二人,直接切入正题,“立刻拟定《三大坊筹建章程》。”

叶轻眉早已成竹在胸,她铺开早已备好的草案,声音清越而坚定:“章程核心有三。其一,工坊直属内库,独立核算,不受工部掣肘。其二,废除匠籍,所有招募工匠一体脱籍为民,按劳取酬,优秀者可获技艺股分。其三,产出优先供给边军与赈灾,余下部分公开市卖,所有利润,除分红与扩大再产外,尽数反哺新政,用以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普及蒙学。”

“脱籍为民?!”范建惊得站了起来,这简直是开天辟地之举,是在挖世家贵族和官营作坊的根!

李云潜却斩钉截铁地拍板:“就这么办!国要强,必先民强。把人当牲口一样圈禁起来,永远也造不出最锋利的刀,织不出最暖的衣!”

消息如风一般传遍京城。

当“内库筹备司”挂牌成立,并公布三大坊匠户“脱籍为民、按劳取酬”的消息后,整个京都的工匠阶层都沸腾了。

多少代人被“匠籍”这道无形的枷锁捆绑,如今一朝得解,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出来的,很快,所有人都开始传颂这个说法——“灶王爷翻身了!”

三日后,筹备司挂牌大典在城南择定的空地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