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铁蹄踏破大都

他不知道,这正是常遇春的可怕之处。他就像一头永不疲倦的猎豹,一旦锁定了猎物,便会用最迅猛的速度,最坚韧的耐力,一追到底,不给猎物任何喘息之机。

帐内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所有人都知道,以他们这点人马,一旦被常遇春的铁骑追上,结果将是全军覆没。

“陛下,臣请断后!”一名名叫王保保的年轻将领挺身而出,他是元朝末期少有的将才,此刻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元顺帝看着王保保,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更多的是求生的渴望。他抓住王保保的手,声音颤抖地说:“爱卿,大元的希望,就全在爱卿身上了!你一定要拖住常遇春,给朕……给朕争取时间!”

王保保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率部离去。

与此同时,在长城脚下,常遇春正望着北方那片广袤的草原。他身旁的李文忠问道:“将军,元逆残部就在前方,我军士气如虹,正好一鼓作气,将其彻底歼灭,永绝后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常遇春沉默了片刻,他拿起一个水囊,喝了一口,然后缓缓说道:“文忠,你看这漠北的风,像不像一把刀?”

李文忠一愣,不解其意。

常遇春继续道:“我军将士,多来自江南水乡,习惯了温润的气候。若深入漠北,水土不服,补给困难。元逆虽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熟悉地形,若与我们周旋于草原之上,即便能胜,我军也必将元气大伤。”

他顿了顿,转过身,目光深邃地看着李文忠:“陛下派我们北伐,是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是要将蒙古人赶尽杀绝。元顺帝已如丧家之犬,再也翻不起大浪。若我们穷追不舍,反而会激起他们鱼死网破的决心。给他一条生路,让他去和那些蒙古的部落王公们争斗去吧,这,才是为陛下分忧。”

李文忠恍然大悟,心中对常遇春的敬佩又深了一层。他只看到了军事上的胜利,而常遇春,却已经站在了政治和战略的高度。

“传我将令,”常遇春的声音在风中回荡,“追击至长城口,即行返回。元顺帝,就留给他一条狗命吧。”

这个决定,展现了常遇春作为一名顶级统帅的格局和智慧。他不仅是战场上的“战神”,更是一位懂得审时度势、顾全大局的政治家。他给了元顺帝一条生路,却也为大明未来的北方边境,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而这颗炸弹,将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一种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式,再次引爆。

---

### **第九十四章:大都初定**

常遇春率主力返回大都时,这座古城已经焕然一新。街道整洁,商铺林立,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离开前留下的那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城中的父老乡亲、商贾儒生,在元朝皇宫的奉天殿前,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大会”。

“诸位,”常遇春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一身朴素的明光铠,没有丝毫的架子,声音洪亮而真诚,“我大明军队,是来解救大家于水火的,不是来做新的老爷的。元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了,从今天起,这里不再是‘大都’,而是‘北平’。取‘北方平定’之意。”

他顿了顿,看着台下那些激动又有些忐忑的面孔,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吃饭,二是安全。关于吃饭,官府已经开设了粥厂,并且会尽快组织大家恢复农耕,今年过冬的粮食,朝廷自有安排。关于安全,我已经严令全军,不得欺压百姓。同时,我会组织民团,协助官府维持治安,严惩盗匪。”

他的话,朴实无华,却句句说到了百姓的心坎里。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接下来,常遇春展现出了他惊人的政治才能。他废除了元朝的“驱口”制度,将那些被当作奴隶驱使的汉人、南人,全部释放为良民。他下令,将元朝贵族霸占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他还亲自审案,对于那些在元朝统治下含冤受屈的百姓,一一予以平反。

有一个老秀才,因为写了首讽刺元朝的诗,被关了十几年。常遇春不仅将他放了出来,还亲自为他接风洗尘,并聘请他到新设立的“北平府学”去教书。

老秀才感动得老泪纵横,跪在地上磕头:“将军真乃再生父母!将军之恩,老朽没齿难忘!”

常遇春连忙将他扶起,笑道:“老先生言重了。我常遇春是个粗人,不懂什么之乎者也。但我家陛下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要兴旺,离不开你们这些读书人。以后,还要靠你们教化万民,为大明培养栋梁之才啊!”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他们发现,这位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在生活中,竟是如此平易近人,如此尊重知识。

在恢复生产方面,常遇春更是亲力亲-为。他带着部下,亲自到城外去考察水利,组织百姓修复被战乱破坏的沟渠。他还从军中调拨了一批战马,交给农民用于耕种。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农民因为没有耕牛,正用人力拉犁,累得满头大汗。常遇春二话不说,跳下马,将缰绳递给那个农民,说:“老哥,你歇会儿,我来帮你拉。”

那农民吓得魂飞魄散,哪敢让大将军给自己拉犁。常遇春却哈哈大笑:“我本就是农家出身,这活儿,小时候没少干!来吧,就当是活动活动筋骨!”

说着,他便真的和那个农民一起,在田里拉起了犁。夕阳下,将军和农夫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最和谐、最温暖的画面。这个画面,通过百姓的口口相传,迅速传遍了整个北平。人们不再仅仅敬畏常遇春的武力,更从心底里爱戴和拥护这位爱民如子的将军。

短短一个月,常遇春便将这座百废待兴的故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人心安定。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不仅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开国之刃”,更是一位能够“安邦定国”的柱石之臣。他为朱元璋在北方建立的统治,打下了一坚如磐石的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第九十五章:捷报南传**

一匹快马,如同离弦之箭,冲破了清晨的薄雾,从北方的官道上疾驰而来。马背上的骑士,身披征尘,面色黝黑,但双眼却闪烁着无比兴奋的光芒。他怀中,揣着一封用火漆密封的八百里加急军报。

这封军报,从北平出发,一路向南,途经山东、江苏,每一个驿站,都有最快的战马和最精锐的骑士在等候。他们要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送到应天府(南京),送到他们的皇帝——朱元璋的手中。

与此同时,在应天府的皇宫里,朱元璋也正心神不宁。他虽然对常遇春有绝对的信心,但北伐毕竟是倾国之役,关系到国运兴衰。这些天来,他几乎夜不能寐,每天都要在地图前站上几个时辰,默默计算着北伐大军的行程。

“陛下,该歇息了。”马皇后端着一碗莲子羹,轻声劝道。

朱元璋叹了口气,接过碗,却没喝:“皇后,你说,十万大军,孤悬在外,春哥他……能顺利吗?”

马皇后温柔地笑了笑,安慰道:“陛下多虑了。常将军智勇双全,有他在,必能马到功成。您就安心等着好消息吧。”

就在这时,宫门外,突然传来一声高亢的呼喊:“捷报!北平捷报——!”

这声音,像一声惊雷,瞬间传遍了整个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