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看着眼前这个泪流满面的女人,心中也不禁动容。他见过太多武将的家眷,但像蓝氏这样深爱丈夫的,确实少见。
常夫人,刘伯温的声音柔和了一些,常将军确实受了重伤,但...但已经脱离危险了。
蓝氏的身体一软,几乎要跪倒在地。刘伯温连忙扶住她。
真的?她不敢相信地问。
真的。刘伯温点头,不过...不过伤势确实严重,需要静养。军中已经派人护送他回京了。
回京?蓝氏眼中闪过一丝喜悦,什么时候能到?
刘伯温犹豫了一下:这个...具体时间尚不确定。但快则三五日,慢则...
慢则怎样?蓝氏紧张地问。
刘伯温看着她,缓缓说道:慢则...要看他的造化了。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蓝氏心中刚刚燃起的希望。她知道,刘伯温这样说,意味着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严重。
大人,蓝氏擦干眼泪,我能在城外等他吗?
刘伯温摇头:万万不可。常将军回京,自有安排。你在家中等候即可。
可是...
常夫人,刘伯温打断她,相信我,我已经派人沿途照料。你现在要做的,是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不要让常将军回来时,看到你憔悴的样子。
蓝氏点点头,知道刘伯温说得对。她深吸一口气,再次行礼:多谢大人告知。民女...民女告退了。
看着蓝氏离去的背影,刘伯温叹了口气。他抬头看了看天色,乌云正在聚集,似乎要下雨了。他想起军中传来的消息——常遇春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伤口感染引发了高热,人一直昏迷不醒。军医说,能否撑到南京,全看天意了。
---
回到常府时,天已经下起了小雨。蓝氏没有打伞,任由雨水打湿她的头发和衣裳。王管家和小翠在门口焦急地等候,见她回来,连忙迎了上去。
夫人,您怎么样?小翠扶住她,见到刘大人了吗?
蓝氏点点头,声音有些沙哑:见到了。
她没有说更多,径直往内院走去。雨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回到房间,蓝氏换下湿衣服,坐在梳妆台前。镜中的她脸色苍白,嘴唇发青,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她想起刘伯温的话:快则三五日,慢则...要看他的造化了。
造化...她轻声念着这个词,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她不信什么造化,她只信自己的丈夫。常遇春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最清楚。他从小在苦水里长大,十五岁从军,十八岁就敢带着几十人偷袭元军大营。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有二十多处,哪一次不是从鬼门关前走回来的?
他一定会回来的。蓝氏对自己说,他答应过要带我看江南的春天。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雨还在下,但天边已经透出一丝光亮。她想起丈夫曾经对她说:蓝儿,你看那雨后的彩虹,多美。不管下多大的雨,太阳总会出来的。
是啊,太阳总会出来的。蓝氏轻声说,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夫人!夫人!是王管家的声音,宫里来人了!
蓝氏心中一紧,连忙走出去。只见院子里站着一名小太监,手持拂尘,面无表情。
常夫人,小太监行了一礼,皇上口谕,宣您即刻进宫。
蓝氏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知道,这一定与丈夫有关。
公公,她强作镇定,可知皇上宣民女进宫所为何事?
小太监摇头:奴才不知。夫人,请吧。
蓝氏点点头,对王管家说:准备马车。
夫人,王管家担忧地说,您刚淋了雨,身子...
无妨。蓝氏打断他,走吧。
马车驶向皇宫的路上,蓝氏的心一直在下沉。她想起刘伯温的话,想起丈夫那封简短的家书,想起徐夫人担忧的眼神。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她,事情比她想象的还要严重。
皇宫内,朱元璋正在奉天殿焦急地踱步。案桌上放着一份刚刚送达的军报,他的眉头紧锁,脸色阴沉得可怕。
常遇春的情况如何?他问站在一旁的太监。
回皇上,太监低头,军报上说...常将军高烧不退,人已经...
混账!朱元璋一拳砸在案桌上,朕不要听这些!告诉朕,他还能撑多久!
太监吓得跪在地上:皇上...军医说...说...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皇上,常夫人到了。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让她进来。
蓝氏走进大殿,看到朱元璋阴沉的脸色,心已经凉了半截。她跪下行礼:民女常蓝氏,参见皇上。
小主,
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常夫人,朕叫你来,是想告诉你...
皇上,蓝氏打断他,民女知道。遇春他...他是不是快不行了?
朱元璋愣住了,他没想到蓝氏会如此直接。
谁告诉你的?他问。
民女猜的。蓝氏的声音异常平静,从那封家书开始,我就觉得不对劲。后来见到刘大人,他的眼神也告诉我,情况很糟糕。皇上,您不必瞒我,民女...民女承受得住。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跪在地上却挺直了脊梁的女人,心中不禁感慨。常遇春何其有幸,能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妻子。
常夫人,朱元璋的声音柔和了一些,遇春确实情况不妙。军报上说,他高烧不退,已经昏迷三天了。
蓝氏的身体晃了晃,但她很快稳住了自己:皇上,民女想求您一件事。
你说。
民女想...想去见见他最后一面。蓝氏的声音在颤抖,哪怕...哪怕只能看一眼。
朱元璋沉默了。按照规矩,前线将士未归,家眷是不能擅自离京的。但看着蓝氏那双充满期盼的眼睛,他实在不忍拒绝。
皇上,蓝氏继续说,遇春为大明出生入死,如今...如今他可能要走了,民女只是想送他最后一程。求皇上成全!
说完,她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朱元璋叹了口气:起来吧。朕准了。
蓝氏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敢相信:皇上...您...
朕已经派人快马加鞭去接应了。朱元璋说,你收拾一下,明日一早出发。记住,不要声张。
谢皇上!谢皇上!蓝氏再次磕头,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
当晚,蓝氏几乎一夜未眠。她坐在窗前,看着月亮从东边升起,又慢慢西沉。她想起与常遇春相识相知相守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她想起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次庙会上。当时她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被小偷偷了钱包,急得直哭。是他挺身而出,追回了钱包。那时他只是个普通的士兵,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她想起他们成亲的那天,他穿着大红喜服,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引来无数人的羡慕。掀开盖头的那一刻,他笑着说:蓝儿,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依靠。
她想起他第一次出征,她站在城楼上目送他远去,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那天晚上,她哭了整整一夜。
她想起他每次归来,都会给她带些小礼物。有时是一朵野花,有时是一块奇特的石头,虽然不值钱,但都是他精心挑选的。
她想起他抱着孩子们时的温柔,想起他照顾老母亲时的孝顺,想起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时的豪迈...
遇春...她轻声呼唤,你一定要等我。
天快亮时,蓝氏终于下定了决心。她走到书桌前,铺开纸笔,开始写信。一封给老母亲,一封给孩子们,还有一封...给常遇春。
给老母亲的信中,她嘱咐老人家保重身体,说遇春很快就会回来,让她不要担心。
给孩子们的信中,她告诉他们,爹爹去打坏人了,很快就会回来给他们带礼物。她叮嘱他们要听祖母的话,好好学习。
给常遇春的信,她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
遇春吾夫:
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