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调出自己构建的经济学模型:“我引入了制度变迁的动态分析框架,这里可以看到...”
他流畅地推导着公式,引用的数据让评委们啧啧称奇。
讨论越来越深入,甚至有几个教授因为观点不同而争论起来。
陈默反而成了调解人:“张教授的观点从短期看确实有道理,但李教授说的长期趋势也很重要,其实可以这样整合...”
现场顿时安静了。
一个学生居然在调解教授们的争论?
最后,那位白发教授感慨:“后生可畏啊!你这套分析框架,比我们某些博士论文都有深度!”
陈默鞠躬致谢时,发现台下不知何时坐满了旁听的学生,连门口都挤满了人。
内心OS:“好家伙,这是把我当公开课了?还好前世经常给几百人做培训,不然真hold不住这场面。”
匆匆吃了午饭,陈默赶往法学楼进行最后一场答辩。
推门进去时,他愣了一下——评委席上竟然坐着一位最高人民法院的退休大法官!
“陈默同学,”老法官声音洪亮,“你的论文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很有野心啊。但你知道这涉及多少现行法律的修改吗?”
陈默不慌不忙:“我仔细研究过37部相关法律,其中19部需要修订,5部需要重新制定。这是我的修订建议...”
他递上一份厚厚的附录。
老法官翻看着,眼睛越来越亮:“这个对《合同法》的修改建议...很有意思!很有前瞻性!”
最精彩的时刻出现在自由提问环节,一位教授刁难地问:“如果你这些建议这么好,为什么立法机关没想到?”
陈默微微一笑:“或许因为他们缺少一个跨越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的视角,而这正是我论文的创新之处——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
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老法官直接站起来鼓掌:“好!说得好!这篇论文具有立法参考价值!”
三场答辩全部结束时,已是傍晚时分。
陈默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法学楼,发现外面竟然围满了闻讯而来的学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出来了!出来了!”有人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