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浦江启明:另一条赛道上的奔跑

黄浦江上货轮鸣着低沉的汽笛,江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稍稍吹散了些心头的阴霾。

一天傍晚,她意外地遇到了大学时一位非常赏识她的经济学导师,导师刚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也在江边散步。

听了林薇的烦恼,头发花白的导师没有直接评价对错,而是指着对岸浦东那片热火朝天的工地,说:“林薇啊,你看那边,国家在变,时代在变,计划经济的那套僵化东西,迟早要被更灵活、更高效的市场机制取代。

你有知识,有眼光,有冲劲,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困在旧体制的壳子里呢?现在政策鼓励‘下海’,为什么不去试试,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你的舞台,也许不在高墙大院里,而是在这片更广阔的天地。”

导师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林薇心中的迷雾。

对啊,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陈默选择了一条路,她林薇,难道就不能走出另一条吗?

经过近一年的挣扎和筹备,1996年初,林薇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同事大跌眼镜的决定——辞职。

她不顾母亲的反对,用自己工作攒下的和家里支援的一点钱,在静安区一条不起眼的弄堂里,租下了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办公室。

弄堂口挂着“烟纸店”(杂货铺),隔壁是裁缝铺,空气中飘着饭菜香和煤球炉的味道。

林薇的“启明市场信息咨询公司”就在这样充满市井气息的环境中悄然开业了。

一块手写的小招牌,一张二手办公桌,一部需要转接的老式拨号电话,就是全部家当。

她给自己印的名片头衔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听起来很唬人,但创业初期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跑工商、税务,磨破嘴皮子拉客户,常常一个人加班到深夜,对着厚厚的政策文件和市场数据绞尽脑汁。

公司定位很清晰:利用她对国内政策法规的熟悉(多少借助了点家庭背景的潜移默化)和对经济趋势的敏锐洞察(少不了受陈默那些“妖孽”观点的启发),为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以及想要开拓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分析服务。

机会终于降临。

一家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电器公司,在产品认证环节遇到了政策壁垒,束手无策。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启明”。

小主,

林薇带领着仅有的两名员工(她挖来的复旦师弟师妹),熬了几个通宵,仔细研究相关政策法规的模糊地带和解释空间,最终找到了一条合规且高效的解决方案,帮日企顺利拿到了“通行证”。

这一单做得漂亮,不仅获得了不菲的佣金,更在初生的咨询业内打响了名气。

日企的负责人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文说:“林小姐,厉害!比很多大机构都专业!”

那天晚上,林薇破例没有加班,买了几瓶汽水和一些熟食,和两个员工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