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预言就像无形的枷锁,将我们困在既定的框架里,扼杀了所有可能性。
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过类似的“自我设限”?
学生时代,总有人说“我天生不擅长数学”,于是上课走神、作业敷衍,最终数学成绩永远在及格线徘徊;
职场中,有人总觉得“我不是当领导的料”,于是拒绝承担管理职责,放弃晋升机会,永远停留在基层岗位;
创业路上,有人念叨着“我这种普通人不可能成功”,于是遇到一点挫折就仓皇退场,从未真正感受过突破困境的喜悦。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自我评价,实则是一个个坚固的思维牢笼,将我们的人生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动弹不得。
我曾认识一位朋友,她从小就被家人贴上“内向、胆小”的标签。
久而久之,她也坚信自己不适合社交,每次参加聚会都躲在角落,拒绝主动与人交流。
工作后,因为沟通能力不足,她错失了很多重要的项目机会。
直到有一次,公司强制要求每个人参与团建演讲,她硬着头皮准备了很久,没想到演讲结束后收获了全场的掌声。
那一刻她才猛然惊醒:所谓的“内向胆小”,不过是多年来被强化的自我认知,并非无法改变的宿命。
后来她主动参加社交活动,锻炼表达能力,如今已经成为了团队里的核心沟通者。
袁了凡的幸运在于,他在人生的中途遇到了云谷禅师,这位高僧用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为他劈开了认知的迷雾。
在栖霞山的禅房里,两人对坐三日三夜。
云谷禅师问他:“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被杂念缠绕。你静坐三日毫无杂念,难道是已经超脱凡俗了吗?”
袁了凡如实回答,自己的命运早已被孔先生算定,再无改变的可能,因此心中毫无波澜。
听完这话,云谷禅师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个豪杰,没想到只是个凡夫俗子!”
他告诉袁了凡,天地间的规律从不是一成不变的,极善之人和极恶之人,都能突破命数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