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了凡四训》的精髓:改命先改过

三分钟后,他冷静下来,发现账目错误不全是下属的责任,自己也有审核不严的问题。

要是没有这份直面错误的勇气,他可能又会发一顿脾气,既伤了和气,又解决不了问题。

生活中,很多人就是缺了这份勇心。

知道自己拖延,却总找“没时间”“状态不好”的借口;

知道自己沉迷手机,却舍不得卸载娱乐软件;

知道自己说话伤人,却不愿主动道歉。

改毛病就像治病,难免要经历“阵痛”,比如戒掉熬夜要忍受失眠的折磨,改掉暴饮暴食要抵抗美食的诱惑。

但就像袁了凡说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拿出点“刮骨疗毒”的勇气,才能真正跟坏毛病说再见。

打好“改过三心”的基础,接下来就要进入实操阶段——袁了凡的“三层改过法”。

这方法就像剥洋葱,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挖到问题的根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基础的是“事上改”,也就是在行为层面强行纠正。

这是咱们最常用的改毛病方式,简单直接,但效果有限,还容易反复。

袁了凡一开始改“爱发脾气”的毛病,用的就是这招:只要意识到自己要发火,就强迫自己闭嘴、转身,或者找个借口离开现场。

这种方法就像给行为上了把锁,虽然能暂时阻止错误发生,但一旦放松警惕,坏毛病就容易卷土重来。

就像咱们减肥,一开始靠着意志力节食、运动,体重确实能降下来,但只要稍微放纵一下,吃顿大餐、停几天运动,体重马上反弹;

还有人想改掉刷手机的习惯,就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可没过几天,又会忍不住把手机拿回来放在身边。

“事上改”之所以容易反复,是因为它没解决根本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坏毛病?就像修剪杂草,只剪了叶子,根还在土里,春天一到就会重新长出来。

比“事上改”更高阶的是“理上改”,也就是从认知层面明白过错背后的道理。

理解了为什么某种行为是错的,改变才会更加持久。

袁了凡后来意识到,自己爱发脾气,根源是“心胸狭隘,容不得半点差错”。

他开始学习宽以待人的道理,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没必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当他从认知上发生转变后,再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易发火了。

这个方法放到今天依然好用。

比如有人总爱拖延,通过“理上改”意识到,拖延其实是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才迟迟不行动。

当他明白这一点后,就会主动调整心态,把大目标拆分成小任务,一步步去完成,拖延的习惯也会慢慢改善;

还有人爱乱花钱,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花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想通过物质证明自己。

当他看透这一点后,就会理性消费,不再盲目跟风买东西。

“理上改”就像给杂草除草时,不仅剪了叶子,还挖掉了一部分根,虽然不能彻底除根,但能让杂草长得慢一些、少一些。

最高效的是“心上改”,也就是从心念源头切断恶念。

这是改过的最高境界,相当于直接把杂草的根挖出来,让它再也长不出来。

袁了凡在云谷禅师的点拨下明白,所有的行为错误,根源都在心上。

比如爱发脾气,是因为心里有“嗔念”;

好洁成癖,是因为心里有“执念”;

不能容人,是因为心里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