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在《存在与时间》中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出路
凌晨两点半的网约车在城市高架桥上平稳滑行,窗外的霓虹像被按了快进键的彩色溪流,匆匆掠过玻璃,最终消融在无边的黑暗里。
是不是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这个时候才把手头的方案写好,瘫在后座上,一身的疲惫呢?
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脑袋懵懵的,好似一脑袋豆腐脑。
就在一小时前,我刚刚提交了熬了三个通宵赶出来的项目方案,按理说该松一口气,可胸口那股莫名的窒息感却愈发强烈。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同事发来的庆祝消息,附带一个“完美”的表情包。
我盯着那个跳动的笑脸,却笑不出来。
这半年来,我像上了发条的陀螺,被业务、客户和职场竞争驱赶着不停旋转。
为了把这项目做扎实,报了三个技能提升班;
为了融入甲方团队,硬着头皮参加各种不感兴趣的应酬;
为了所谓的“体面生活”,我发现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可内心的空洞却越来越大。
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外表光鲜,内里全是虚无。
那一刻,一个尖锐的问题突然击穿了所有的疲惫:我每天这么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现在过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后来我才发现,这个问题不是我独有的困惑。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精神迷茫。
学生为了升学放弃热爱的兴趣。
职场人为了晋升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
年轻人在催婚的压力下仓促组建家庭。
我们被社会规训的“成功模板”裹挟着前行,用他人的标准丈量自己的人生,却渐渐弄丢了“自我”这个最重要的主角。
我们忙着生存,却忘了如何生活;
忙着追求“拥有”,却忘了追问“存在”。
幸好我还有一个自己独立爱好就是“看书”!当我高兴时、郁闷时、无聊时,都是“书”陪我度过的。
这一天也这样,就在我被这种迷茫反复拉扯,几乎要被生活的洪流淹没时,我在书房书架上随手翻了一本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像一束穿透浓雾的光,照进了我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