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蛤蟆鼓起勇气走进咨询室,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陷入困境时,也常常迷茫无措。
但正是这份直面内心的勇气,让他踏上了重建自我的道路,也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小主,
蛤蟆的抑郁,看似是突发的情绪崩溃,实则是童年阴影长期作用的结果。
就像一颗被埋下的种子,在成年后的某个契机下,终于长成了遮蔽阳光的大树。
苍鹭咨询师的到来,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蛤蟆行为模式的根源,让我们看清:
每个成年人的行为背后,都藏着童年的影子;
我们看似在自由选择人生,实则常常被童年的“隐形地图”所绑架。
三个“自我状态”让你重新认识自己:(儿童、父母、成人)
1. “儿童自我状态”:隐形枷锁与情绪烙印的诞生
苍鹭告诉蛤蟆,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儿童自我状态”,它记录了我们童年时期的情绪、行为和应对方式。
童年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只能被动适应父母的态度和家庭的规则,这些早期的经历,会像刻在骨骼上的印记,影响我们成年后的每一次选择。
蛤蟆的童年,充满了压抑与否定。
他的父亲严厉刻板,对他有着极高的期待,稍有不满就会严厉指责;
母亲则温柔却懦弱,从未敢为他反抗父亲的权威。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蛤蟆慢慢学会了讨好——他努力扮演乖巧的孩子,试图通过顺从和取悦来获得父亲的认可,可无论他怎么做,都无法达到父亲的标准。
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我不好,别人好”。
这种“儿童自我状态”,让成年后的蛤蟆始终活在自我否定中。
他渴望被关注,却又害怕被评判;
他想坚持自己的想法,却又总是轻易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他在关系中过度付出,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获得爱与认可。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
在职场上,明明自己的想法更合理,却因为害怕被反对而选择沉默;
在感情中,明明感到委屈,却因为害怕失去对方而一再妥协;
在社交中,总是小心翼翼地照顾别人的情绪,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儿童自我状态”在作祟,我们把童年时应对父母的方式,搬到了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误以为只有讨好和顺从,才能获得安全感。
童年的情绪烙印,也会在成年后以各种形式爆发。
蛤蟆看似温和,内心却积压了大量的愤怒,可他从未敢直接表达,只能通过拖延、逃避甚至自我破坏的方式来宣泄。
就像他明明想好好管理庄园,却总是把事情搞砸;
明明想和朋友好好相处,却总是在关键时刻说错话。
这些行为,本质上是未被释放的愤怒在寻找出口,是“儿童自我状态”在呐喊:“我渴望被看见,我渴望被尊重”。
“儿童自我状态”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也是我们感受快乐和温暖的源泉。
但如果我们被它绑架,就会沦为童年剧本的提线木偶,无法真正为自己而活。
蛤蟆的觉醒,始于他意识到: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但他不必永远被童年所定义。
2. “父母自我状态”:内化的批判者与道德绑架
除了“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的内心还住着一个“父母自我状态”。
它源于我们对父母行为模式的模仿和内化,包含了父母的价值观、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
当我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会像曾经的父母一样,对自己或他人进行批判、指责或要求。
在柳林河畔的朋友圈中,老獾是“父母自我状态”的典型代表。
他威严、固执,总以“长辈”和“权威”自居,对蛤蟆的行为指手画脚,动辄指责他“不成器”“浪费生命”。
他认为自己是在“为蛤蟆好”,却从未真正倾听过蛤蟆的心声。
而河鼠的“父母自我状态”则更为隐蔽,他总是以“朋友”的名义,替蛤蟆做决定,安排他的生活,看似关怀备至,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更可怕的是,我们内心的“父母自我状态”,会成为最严苛的审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