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内心,就住着一个内化的“父亲”,这个“父亲”不断地对他说:“你做得不够好”“你真让人失望”“你应该像别人一样优秀”。
这种自我批判,比别人的指责更具杀伤力,因为它来自内心,让我们无法逃避。
苍鹭用“法庭隐喻”来形容这种自我审判: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法庭,“父母自我状态”是原告和法官,“儿童自我状态”是被告,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陪审团。
当“父母自我状态”占据主导时,我们会不断地审判自己,放大自己的缺点,否定自己的价值,最终陷入自我厌恶的循环。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已经做得很好,却还是觉得“不够好”;
一旦犯了一点小错,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总是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旦达不到就会情绪低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是内心的“父母自我状态”在作祟,我们把父母的期待,变成了自己的枷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
健康的“父母自我状态”,应该是给我们设立边界,教会我们尊重自己和他人;
而病态的“父母自我状态”,则是持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永远活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中。
蛤蟆的疗愈过程,也是他与内心的“父母自我状态”和解的过程。
他慢慢学会了区分“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需求”,学会了用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不再被内心的批判者所绑架。
3. “成人自我状态”:打破代际诅咒的唯一通路
苍鹭告诉蛤蟆,除了“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还有一种更成熟的状态,那就是“成人自我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能摆脱童年经历的束缚,不再被情绪或固有认知所控制,而是用理性和智慧分析问题,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成人自我状态”不是年龄增长的自然结果,而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
它意味着我们能觉察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来源,却不被情绪左右;
它意味着我们能客观看待他人的意见,却不盲目听从;
它意味着我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蛤蟆的“成人自我状态”,在一次次咨询中逐渐觉醒。
一开始,他总是在抱怨别人。
抱怨父亲的严厉,抱怨老獾的指责,抱怨朋友的不理解,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但在苍鹭的引导下,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最终是由自己掌控的。
他可以选择继续活在童年的阴影里,也可以选择打破固有的模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蛤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讨好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当他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时,他就进入了“成人自我状态”。
他不再因为老獾的指责而自我否定,而是能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不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而是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庄园和人生;
他不再依赖朋友的认可来获得安全感,而是能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不是让我们变得冷漠和理性,而是让我们在情绪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
它允许我们感受脆弱,却不被脆弱击垮;
它允许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却不失去自我;
它允许我们犯错,却能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打破代际诅咒的关键,就在于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童年,但可以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的行为模式,但可以选择不再重复他们的错误。
蛤蟆最终明白,他不必成为父亲期待的样子,也不必活在朋友的期待中,他可以做自己:一个不完美,但真实、快乐的蛤蟆。
这种觉醒,是痛苦却又充满力量的。
它意味着我们要直面童年的创伤,承认自己的脆弱,推翻固有的认知;
但它也意味着我们能摆脱无形的枷锁,真正为自己而活。
就像蛤蟆,他最终走出了阴暗的庄园,重新穿上了心爱的花衬衫,不仅修复了与朋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与自己达成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