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打破代际循环

再比如,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失败”格外敏感,孩子考试考差了、比赛输了,他就会忍不住批评指责。

追溯根源,是他自己童年时,无论多么努力,都很难得到父亲的认可,“失败”在他的认知里,等同于“不值得被爱”。

孩子的失败,触碰了他内心最深的恐惧,让他把对自己童年的遗憾与焦虑,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这些情绪触发器的本质,是我们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被治愈的创伤。

童年时,我们可能因为哭泣被指责“软弱”,因为表达需求被忽视,因为犯错被严厉批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经历没有被妥善处理,就会变成潜意识里的“警报器”。

当孩子的行为触发了警报,我们就会下意识地用童年时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情绪触发器也是自我觉察的“警报”。

它提醒我们:“等等,我的情绪反应不对劲,这背后一定有原因。”

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迈出了打破代际循环的第一步。

此时的关键心法,是暂停自动化反应,去探究情绪的真正源头。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的情绪即将失控时,不妨先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

“孩子的行为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什么经历?”

“我现在的反应,是不是在重复父母当年对我的方式?”

当你能分清情绪的来源,知道自己的愤怒、烦躁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自己的童年创伤,你就会瞬间冷静下来。

你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感受,是来自过去的‘幽灵’,不是眼前这个孩子的错。”

“我可以选择不一样的回应方式。”

这种自我觉察,能让你从情绪的奴隶,变成情绪的主人。

2. 关系模板的隐形继承

除了情绪反应,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还体现在“关系模板”的隐形继承上。

菲利帕指出,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会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关系蓝本”,不仅影响我们与孩子的互动,还会渗透到我们与伴侣、与他人的关系中。

这种关系模板的核心,是我们对“权威”“情感表达”“冲突处理”的固有认知。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父母就应该这样做”,从而在自己成为父母后,重复这套模式,即使我们内心极度厌恶这些方式。

比如,成长在“控制型”家庭的父母,童年时凡事都由父母做主,自己没有选择权。

他们可能会发誓,以后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但真正面对孩子时,却会不自觉地控制孩子的一切:强制孩子报兴趣班、干涉孩子的交友、规定孩子的作息。

因为“控制”是他们最熟悉的权威模式,在压力下,这套熟悉的“脚本”会自然而然地被激活。

再比如,成长在“情感忽视型”家庭的父母,童年时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情感回应,开心时没人分享,难过时没人安慰。

他们可能会非常渴望给孩子足够的爱,但真正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却会手足无措:孩子哭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慰,只能说“别哭了”;

孩子分享开心的事,他们也无法给出热情的回应。

因为“忽视情感”是他们最熟悉的互动方式,他们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情感、回应情感。

还有些父母,童年时经常被父母批评、否定,很少得到表扬。

他们可能会下定决心,要多肯定孩子、鼓励孩子。

但真正面对孩子时,却会下意识地挑错:孩子考了90分,他们会说“为什么不是100分”;

孩子画了一幅画,他们会说“这里画得不好”。

不是他们不想鼓励孩子,而是“批评否定”的关系模板,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代际传递的不仅是具体的行为,更是处理关系、表达情感的底层模式。

比如,原生家庭中父母习惯用“冷战”处理冲突,孩子长大后,在与伴侣、孩子发生矛盾时,也会不自觉地选择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