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打破代际循环

原生家庭中父母习惯用“说教”代替沟通,孩子长大后,也会用喋喋不休的说教,与孩子保持距离。

这些关系模板就像无形的枷锁,让我们在亲子互动中陷入“明明想不一样,却偏偏一样”的困境。

但认识到模板的存在,就是打破它的开始。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看清自己的关系模板是什么,它来自哪里。

然后问自己:“我真的想让孩子重复我的童年吗?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新方式?”

比如,如果你发现自己习惯控制孩子,下次在做决定前,可以问问孩子的想法:“宝贝,周末我们是去公园还是去图书馆?你想选哪个?”;

如果你发现自己习惯忽视孩子的情感,下次孩子难过时,可以蹲下来抱抱他:“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

每一次有意识的选择,都是在打破旧的关系模板,创建新的、更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

3. 修复的力量:关系永远比对错更重要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执念:要做“完美父母”,要永远正确,不能犯错。

他们害怕自己的错误会伤害孩子,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但菲利帕在书中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亲子关系中出现误解、冲突和情感裂痕,是不可避免的常态。

真正决定亲子关系质量的,不是“永不犯错”,而是“犯错后如何修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很多父母在伤害孩子后,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逃避责任,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为自己辩解,甚至指责孩子“是你不听话在先”;

另一种是过度自责,陷入深深的内疚中,无法自拔。

这两种方式都无法修复关系,反而会让矛盾积累,让孩子的心里留下伤痕。

菲利帕强调,修复关系的核心,是真诚的道歉。

但很多父母的道歉,往往偏离了重点。

比如,“妈妈不该对你发火,但你也不该惹我生气”

“好了好了,妈妈错了,你别再哭了”。

这样的道歉,看似认错,实则是在推卸责任、敷衍了事,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一个有效的道歉,需要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承认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传递对孩子的爱。

菲利帕在书中给出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道歉模板:“宝贝,对不起,妈妈刚才没有控制好情绪,对你发脾气了。这是我的问题,不是你的错。我知道你刚才一定很害怕/难过,我真的很抱歉。不管怎么样,妈妈都非常爱你。”

这样的道歉,没有任何借口,直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明确了“不是孩子的错”,避免孩子自我否定;

表达了对孩子感受的关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看见;

最后传递了爱意,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犯了错,对他的爱也不会改变。

真诚的道歉,不仅不会损害父母的权威,反而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和勇气,从而更加信任父母。

同时,这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学会,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承认错误、真诚道歉,就能修复关系。

这种能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让他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更懂得如何处理冲突、维护关系。

有一位妈妈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她因为工作压力大,孩子又在旁边吵闹,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被吓得哭了起来,之后几天都不太愿意和她说话。

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找孩子道歉:“宝贝,对不起,妈妈昨天因为工作的事心情不好,把情绪发泄到你身上,对你大吼大叫,这是妈妈的错,不是你的错。我知道你被吓到了,也很伤心,妈妈真的很抱歉。不管妈妈有多忙、有多累,都不应该对你发脾气。妈妈永远爱你。”

听完妈妈的道歉,孩子扑进她的怀里哭着说:“妈妈,我知道你工作很辛苦,我以后会乖乖的。”

这次修复,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理解和尊重,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菲利帕指出,亲子关系就像一件毛衣,偶尔的“破裂”就像毛衣上的一个线头,只要我们用真诚的态度去修复,毛衣不仅不会坏,反而会因为被重新编织而更加牢固。

所以,不必执着于“完美父母”的形象,不必害怕犯错。

当亲子关系出现裂痕时,勇敢地迈出修复的一步,用真诚的道歉连接彼此的内心,你会发现,经过修复的关系,会比以前更加紧密、更加温暖。